第176章 江淮各镇抵达京师(2 / 2)

“咱们分兵北上,淮安不就是他说了算?”

于永绶不满的说道。

“他是总督,我们又不能不听,勤王诏书,我们不遵守,那就是违抗军令,除非咱们反了。”

说到这里的于永绶难免有些泄气。

“于兄弟有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刘良佐闻言,心中便有了计策。

“我们这就去调集兵马,待会我会在校场之上,故意落马,然后对外说坠马重伤。”

“于兄弟,你代替我率军北上,出了徐州之后,在丰沛一带,暂时按兵不动。”

“看看局势变化,若路振飞想要夺权,我们就反了他,联合高杰控制淮安。”

“反之,若京师贼兵退怯,朝廷稳固,你就率兵回淮安。”

“咱们继续发财,这淮安的漕运,盐运还是我们说了算。”

刘良佐一番谋划,让于永绶欣然点头。

“高,总兵大人实在高明啊。”

相比起淮安城内路振飞与刘良佐的勾心斗角,凤阳总督马士英就要直接的多。

他甚至连高杰使者的面都没有见,就把对方赶了出去。

在马士英看来,高杰这分明就是调虎离山之计。

而且在他看来,这些年来,勤王的诏书年年都发,京师还不是安然无恙。

他要是调兵北上,凤阳空虚,卜从善率军来攻,那他这个凤阳总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正在此时,沈丘传来消息,原明军总兵刘超,率部造反,率军攻占了颍州,直逼寿州而来。

得知这个消息,马士英对于勤王更是没有半点心思。

“来人啊,立即传令黄得功总兵,务必守住寿州,切不可让刘超与卜从善汇合。”

镇守在寿州前线的黄得功,此刻并不知道勤王的消息,身为凤阳总兵,朝廷的诏书这个时候,才传到马士英手中。

马士英担心黄得功不听号令,故而隐瞒了勤王的诏书。

历史上的黄得功,在京城陷落时,因为流民叛军在颍州,六安州作乱,他率军一直在平叛,等接到消息时,京城已经陷落,崇祯皇帝都自挂东南枝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七日,韩烈率领中军骑兵营,经过五天六夜的兼程,抵达了燕京东门外。

而这个时候,李自成帐下的前锋人马,也已经抵达燕郊三十里外。

而李自成的主力大军,兵分两路,李自成亲率十五万大军,抵达昌平镇。

李过,袁宗第,刘芳亮三人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还远在保定城下,正在围攻保定。

李自成之所以停留在昌平镇,没有第一时间对燕京展开围攻,就是在等李过率领的这路人马到来。

“陛下,长平侯率领一支人马,入京勤王,已经抵达东安门外,请求觐见。”

紫禁城乾清宫内,已经连续几日,坐卧不宁的崇祯皇帝,接到王承恩的汇报,布满血丝的双目,瞬间放大,沉声而起的他,不顾仪态的喊道。

“快,快让长平侯率军进驻东安门,朕要见他,立刻让他入宫。”

“奴婢遵旨。”王承恩也是一脸振奋,连忙躬身而退。

此刻,燕京城内,勇卫营的三万人马,分由京营提督成国公朱绳臣,定国公徐允祯,襄城伯李守锜,加上提督东厂太监王德化为监军使,分别率军驻扎四门。

虽然早在半个月前,崇祯已经下旨,兵部也制令,让蓟辽总督王永吉,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柳沟总兵高第,易州总兵李辅明,蓟州总兵马科,等人率军入京。

可这些人马,仅有蓟州总兵马科,率领一万人马,走了数日,依旧还在京城百里之外。

其余各镇人马,以朝廷欠饷三月,将士需要开拔费用为由,请求朝廷调拨一百万两银子。

因为这事,崇祯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募捐事件。

结果在皇帝的带头下,满朝文武百官,公卿贵族,人人哭穷,最后仅仅获得二十万两白银。

因为没收到开拔的军饷,导致辽东各镇兵马,纷纷按兵不动,无一人入卫京师。

这个时候,远在山东的韩烈,率军第一个抵达京师。

这让崇祯皇帝,也是感动不已,让他有种天下忠臣,唯韩烈之感。

东安门兵马司姚成,接到司礼监太监许进忠,传达的旨意后,下令打开城门,把韩烈的骑兵营,迎进了东安门驻扎。

“卑职姚成参见长平侯。”

城门口的姚成,率领帐下一众将领,见到韩烈率领的人马虽少,却是一支铁骑精锐,不由大为惊叹。

一人双马,人马披甲,兵甲森严,军容鼎盛的骑兵队伍。

只能用雄壮来形容。

“姚将军不必多礼,本候需要入宫面圣,这是我帐下副将崔定国。”

“你们先商议一下,城防事务,待本候面圣之后,咱们再好好细聊。”

韩烈拱手回礼之下,并没有多做停留。

崔定国上前行礼之下,与张国柱,王遵坦率领中军骑兵营,进驻东安门营地休整。

韩烈则在许进忠的引领下,在李牟,陈长林率领一队亲卫,一路直奔紫禁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