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建议免去曾樱总督一职,降职留用,出任山东右布政使一职。”
“改用吏部左侍郎张凤翔出任山东总督一职。”
魏藻德就像一头下山的猛虎,直接露出獠牙。
张凤翔就是一个昏庸之辈,而且更是年近七十岁,因为贪恋权势,这把年纪,还舍不得辞职,一直在六部担任侍郎。
魏藻德与张凤翔没有关系,他推荐张凤翔,是因为这老家伙,仗着资历深,在天启年间他就朝中担任过左副都御史。
兵部左侍郎,任兵部尚书。
崇祯继位之后,因为在任上有谄媚阉党的嫌隙,降职担任工部左侍郎,之后升任工部尚书。
但这老家伙向来圆滑懒政,被御史弹劾,这才再次降职改任吏部左侍郎。
可这家伙毕竟在朝为官二十多年,资历高,对吏部尚书李遇知多有掣肘。
如今李遇知与魏藻德联手,为把持人事大权,这才决定把张凤翔踢出去。
这也是他赶在廷议上,公开提议让张凤翔出任山东总督的原因。
“微臣反对,山东现在是朝廷赋税,漕运要地,张凤翔久在朝堂,年老体衰,岂能担当如此重任?”
文渊阁大学士,领户部尚书的黄景昉,当即站了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
黄景昉在历史上,一个月前就被罢免。
但因为韩烈的蝴蝶效应,陈演被提前罢免,黄景昉反倒是留了下来。
“曾樱身为总督,确实有失察职责,降职留用,臣没有意见。”
“若启用新的总督,微臣建议提拔原湖广巡抚余应桂。”
“余应桂曾受杨嗣昌牵连,被关押数年,但他在湖广任上,政绩斐然,知兵善任,堪当大任。”
黄景昉推荐的余应桂,同样受到韩烈的蝴蝶效应。
历史上崇祯十六年的五月份,他起复以兵部右侍郎,接替孙传庭总督陕西军务,但他因为畏惧流民叛军,在路上拖延数月,徘徊不前,从而被革职,遣返回了江西老家。
明亡之后,余应桂在江西老家都昌,散尽家产,召集乡民反抗清廷,最后兵败身亡。
余应桂是进士出身,一个文官做到督抚,最后拒绝清廷招揽,反而拼尽家产骑兵反清,这点气节,就比投降的魏藻德,张缙彦,李遇知等人强过百倍。
“臣附议。”蒋德璟虽然反对罢免曾樱,但如果在张凤翔和余应桂二人选一人,他自是毫不犹豫的支持余应桂。
张凤翔同样是进士出身,他是山东人,而且明亡之后,历史上的他与被韩烈杀得张四知,谢升,房可壮,左懋泰等人,都投降了满清。
成为建奴鞑子的急先锋,为奴役统治山东,那可是立下汗马功劳。
崇祯皇帝也不是一个任人摆布之人,张凤翔与余应桂的资历相比,崇祯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如果今天推荐的是六部尚书职位,崇祯会支持张凤英,但督抚人选,他肯定更看好余应桂。
“黄爱卿,蒋爱卿所言有理,那就加余应桂兵部侍郎衔,接替曾樱出任山东总督。”
“曾樱降职留用,出任山东右布政使。”
崇祯虽然宠信魏藻德,但在督抚人选之上,他也有的考量。
“臣等领旨!”
殿中众臣纷纷颔首,皇帝下旨了,再去辩论,指挥触怒皇帝。
就在众臣以为今日的廷议结束时,崇祯突然开口说道。
“朕准备把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就藩,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试探的口气看着众臣,抛出了这个问题。
虽然贵为皇帝,但崇祯也没敢贸然,直接提出让太子朱慈烺南巡南京的提议。
太子离京,南巡南都,无疑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但是把封王的皇子,分封就藩,这是大明的祖制,定王和永王虽然封王,但封地并没有确定。
这个时候崇祯让两位王子前往就藩,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可就是这么合情合理的事情,却出乎预料的遭到了忠臣的反对。
“陛下,定王和永王如今都尚且年少,按照祖制,亲王未及弱冠,不宜就藩。”
礼部尚书林欲辑,虽然没有发现崇祯的试探意图,但却拿出了礼制,直接进行了反驳。
东阁大学士方岳贡和丘瑜,二人对视一眼,却嗅到了其中的不同寻常。
“陛下,林尚书所言有理,定王和永王如今都还年少,正是学习礼法的年纪,分封到江南偏远之地,将来如何该如何自处呢?”
刑部尚书张忻,神情凝重的反问道。
“陛下,臣等身为外臣,本不该反对陛下家事,但现在太子年少,定王和永王年幼,就藩确实为时过早。”
“微臣建议再等几年,也为时不晚。”
魏藻德同样敏锐的察觉到,让年少的亲王就藩,其中有阴谋。
蒋德璟虽然很想支持,但他知道,一旦他支持,事后消息泄露,皇帝真正的打算,是让太子南巡。
那么他这个支持者,必然会遭到群臣攻击。
蒋德璟倒是不怕被攻击,而是他也认为,这个时候,还不到把太子派往南都得时候,毕竟大明现在还没有到危亡的时刻。
“罢了,此事就此作罢。”崇祯自已也还没下决心,眼见大家反对,他也就泄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