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查抄张家当街问斩(2 / 2)

韩烈亲自坐镇张家,这一个晚上,费县城中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得知张家被查抄,县令高永光被抓,城中百姓比过年还高兴,争相放鞭炮庆祝。

次日,一早县衙大街上,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围观的百姓。

虽然一夜未睡,韩烈依旧精神抖擞。

经过六百兵丁一夜的查抄,从张家和县衙一众官吏家中,查抄出来的钱财,竟然高达一百八十万两银子。

这还不包括房产和土地,仅仅是金银珠宝,绢帛布匹等物资。

要是包括房产和土地价值,价值至少还要翻一倍。

查获的钱财物资,倒不是让韩烈最高兴的。

让韩烈震惊的是人口,通过清查,足足查出三万六千五百三十一口隐匿的人口,这才是让韩烈吃惊的地方。

这么多人口,隐匿在城中各大豪绅家族之中,相当于费县一半的人口。

张家城郊的一座庄园内,就多达五千人口,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城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口是去年建奴入侵山东,从周边州县逃难而来的百姓。

倒不是一直被隐匿的人口,之前城中各大豪绅,隐匿的人口实际只有六千余口。

“威武!威武!威武!”

随着升堂口号响起,张四知,高永光为首的十几名犯人,被带上了县衙大堂。

负责主审的是刑曹参军吴伯胤,他是侯府的刑曹参军,同时在总督府挂着正九品的司狱使一职。

实际上韩烈帐下一众参军,都属于幕僚,属于编外人员,也就是没有朝廷编制的。

为此,在济南府期间,韩烈通过曾樱的安排,给贾开宗,徐作霖这些参军人员,都在总督府安排了九品吏员职务。

这就是权利带来的特权。

在古代一个县令,足以决定治下百姓的生死。

形同一个土皇帝。

这也是为何有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的说法原因。

权利一旦失去监督,只靠人性来约束,这必然是要滋生腐败。

这一点,从古到今,莫过如此。

韩烈也算是深有体会,如今的他,就是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柄,他要是想要享受,完全可以过上锦衣玉食,每日换一个美人的生活。

就好比眼下,跪在大堂上的张四知,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致仕官吏。

他的家中竟然有三十八个小妾,最小的年近十二岁,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岁。

而根据府邸下人交代,一些年长的的小妾,因为年老色衰,与他的正妻一样,早些年就被他送到寺庙出家去了。

可想而知这个糟老头子,祸害了多少良家女子。

然而,这样的事情,在封建王朝,却是权贵之家,稀疏平常的事情。

“张四知阴谋叛逆,私藏兵器,隐匿人丁,兼并土地,盘剥百姓,证据确凿,本官当堂判决其死罪。”

“诛灭张家三族,抄没一切财产,凡是没有张家血统的女眷,放归故里。”

随着吴伯胤的宣判,围观的听审的百姓,无不是情绪激动的喊道。

“判的好,判的好……”

街上身处更远地方的百姓,也是纷纷喊道。

“杀了这个狗官,杀了这个狗官!”

群情激奋的百姓,愤怒的喊声,响彻长街上空,这一刻被压迫多年的百姓,无不是发自内心的,宣泄出了心中的仇恨之情。

“来人啊,把堂下犯人,押入午门外斩首,立即执行!”

在吴伯胤的喊声中,以张四知,高永光为首的一众贪官,被士卒们押上囚车。

城中百姓争相追逐,一路叫骂着,投掷出手中的枯枝菜叶。

至于电视剧中演的,用鸡蛋砸囚犯这事,是不可能出现。

毕竟老百姓穷的饭都吃不起,怎么可能舍得用鸡蛋,去砸那些囚犯。

吴伯胤在陈长林率领的一队士卒,押解着犯人行刑之际。

韩烈在县衙与徐作霖,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做出了以下几点安民措施。

一是把收归的十万倾土地,分给隐匿的三万六千口百姓,让他们进行耕种。

二是让这些百姓,轮流进行筑城,把费县把东西两城,进行扩建。

三是筹备费县千户所,让李岩抽调一个百户人马为骨干,在费县建立千户所。

四是正式宣布,免除城中百姓,一切苛捐杂税,只保留人口,田亩,辽饷,剿饷,练饷,五项税目。

其余苛捐杂税一律免除,并且在山东行省,全面推行。

前文也说过,大明朝廷的赋税,其实并不高,即便是加了三饷,实际也没有到盘剥百姓的程度。

真正对百姓造成压榨的赋税,是地方官吏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

最典型的一个税收,就是田亩税,也叫秋粮税。

朝廷的规定是一亩征收一斗,这一斗粮食朝廷没有明确重量。

但是,地方上征收的时候,就会用大斗征收,而且粮食必须堆起来,如金字塔一样堆得高高尖尖。

这样的一斗粮食,重量差不多达到半石,按照一石一百斤计算,那就是相当于五十斤。

可转交国家的粮赋,就会按照小斗,而且是平斗,就是跟斗面齐平。

这样的重量就变成了二十斤,中间的差价,直接就高达三十斤。

现在韩烈明确规定,粮赋征收,不分大斗小斗,一亩地征收粮食三十斤。

也可以换做铜钱,银子交纳,总之怎么方便和公平,老百姓就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