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一旦吃不饱肚子,他们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成为流民,一个是成为叛军。
无论是哪一个,对于朝廷和官府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
这也是韩烈,为何要下令帐下兵马,分散各地,执行屯田的原因。
屯田既可以自给自足,也能镇守地方,维护治安,也能震慑一些地方土匪贼寇。
而在开封期间,韩烈呈送的报捷奏疏,以及关于下一步屯田治军的方略,也送达了京师。
乾清宫大殿上,接到韩烈的奏疏,崇祯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开封失守被淹,但周王朱恭枵却逃了出来。
虽然河南巡抚高名衡战死,但韩烈在归德府,睢阳城外击杀数千叛军,收降两万人马的消息。
对于崇祯来说,绝对属于一场空前大捷。
其次,孙传庭率领韩烈帐下的忠武军,在濮州一线击败叛军李万庆所部,迫使李万庆南逃去了洛阳。
保定总督李邦华率领的人马,顺势接管了卫辉府,河东等黄河北岸。
“张尚书,李尚书,你们兵部,吏部尽快派人,核实长平侯的军功,对于该封赏的将士,要予以封赏。”
“关于长平侯的话,他是朕的驸马,朕就不做封赏了,毕竟是自家人,这也是都是他该做的。”
崇祯在说这话时,嘴角轻扬,难掩心中喜色说道。
“微臣遵旨。”大殿上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吏部尚书李遇知,躬身应道。
“陈阁老。”
崇祯点点头,看向陈演点名道。
“微臣在。”陈演善于揣摩圣意,如今他代理内阁首辅一职,正是扶正的关键。
对于崇祯对韩烈的宠信,他自是看在眼里。
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绝对不会对韩烈,产生半点敌意。
“长平侯的奏疏你看一下,你们几个阁臣都看一下,若是没有意见。”
“内阁拟一道旨意,督促山东总督府,巡抚衙门配合长平侯,执行屯田安民计划。”
听到崇祯如此宠溺的话语,陈演苦笑一声,连忙接过王承恩递来的奏疏。
事实上他昨天就看到了奏折。
当时内阁衙门的蒋德璟,范景文,黄景昉等人,在看过奏疏之后,都认为韩烈这份折子,不符合朝廷制度。
陈演当时也是这个态度。
原因很简单,韩烈要屯田,而且报了数万人马的屯田,在临清关,兖州,青州,济南府各州县屯田自给自足。
出发点是好的,可却不符合朝廷法度。
朝廷的卫所和世袭军户,才能屯田,总兵衙门的兵马,属于边军编制,执行屯田就会与官府形成冲突。
往大了说,就会形成唐末的藩镇势力。
往小说的话,也会对地方衙门,造成权利的冲击。
可现在皇帝一句话,是要山东各级衙门配合,那就是皇帝同意这个方案。
陈演就是个点头宰相,见皇帝同意,他连忙附和道。
“陛下圣明,长平侯率军屯田,自力更生,这是为朝廷节省开支,这是忠心的表现啊。”
就在崇祯点头,表示认可之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侍郎李建泰却沉声道。
“陛下,臣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