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与袁枢的交谈(2 / 2)

“袁大人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向我汇报。”

听到韩烈的承诺,袁枢再无疑虑,坚定的回道。

“请长平侯放心,下官一定不辱使命,定会完成侯爷所托。”

韩烈点点头,端起茶杯品了口茶笑道。

“这事,也需要归德府上下支持,越知府,桑同知哪里,有劳你去协调。”

“如今河南行省,名存实亡,但我还是会上奏陛下,在归德府重组巡抚衙门。”

“你可以和越其杰,陈潜夫商议一下,也写一封重建方案。”

“若你们三个能够以河南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的身份,兼任当前职务,这也是有利于你们干事嘛。”

袁枢心头一动,抬头看了眼韩烈。

“下官明白了,此事我等定会配合侯爷。”

“哈哈哈……来喝茶。”

在韩烈的招呼下,袁枢,李香君三人一边品茶,一边谈论着归德府的风土人情,并说到了一些人和事之上。

聊了大半个上午,韩烈在袁枢口中,得到了自已想要的答案。

袁枢见时间也差不多了,遂站起来告退。

“袁大人,慢走,我就不多说了。”走出营帐的韩烈,向韩烈拱手笑道。

“长平候客气了,下官告退。”袁枢恭敬的行礼道别。

袁枢转身离去,韩烈则回到营帐里,李香君一边收拾着茶具,一边说道。

“侯爷,这袁大人谦恭有礼,一言一行,颇有章法,倒是一个难得干实事的人呢。”

“哦,我家香君眼光倒是独到嘛。”

韩烈笑笑夸赞了她一句,李香君虽然出身低微。

但却是知书达礼,颇有贤妻风范,这点韩烈也是颇为满意和喜欢。

“大人,营门外来了几个士子,说是前来投奔大人,这是他们投来的名刺。”

韩烈与李香君闲聊之际,陈长林走了进来,送上一摞名刺。

“先安排人到帐下饮茶,告诉他们,我和按照名刺,依次召见他们。”

看着手中这十几块名刺,韩烈也是心情大好,连忙一块块拿起看了起来。

十六个来投的学子,都是睢阳城内学子,有秀才,还有举人。

也有一些童生,年龄也有大有小。

最大的贾开宗已经四十五岁,最小的一个童生,仅有十七岁。

就在刚才,韩烈与袁枢已经谈论过睢阳城里的那帮名流士子了。

当时,袁枢还特意提及了雪苑社里的一众成员学子。

然而,对于侯方域、张渭、宋康等人,袁枢的评价却相当一般。

不过,当谈到贾开宗、徐作霖以及吴伯裔兄弟时,袁枢的态度则完全不同。

他认为这几个人不仅有自已的想法,而且胸怀大志,能力出众,如果能够善加利用,说不定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助力呢!

“贾开宗这个人,博学多才,年轻的时候,狂傲不羁,但经历了科举考察的打击,虽然变得更加放浪,但却有了自已的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侯爷若是能够重用他,在政务处理之上,必然会轻松的多。”

袁枢微笑着说:“虽然我对侯方域、张渭和宋康这些人并没有太多好感,但我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贾开宗,还是徐作霖和吴伯裔兄弟,确实都是一些实干之才。”

“哦?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韩烈好奇地问道。

“贾开宗为人放荡不羁,但博才多学,稍加引导,当是长史之才。”

“徐作霖兄弟,为人正直,颇具才情;而吴伯裔兄弟俩,则聪明机智,善于谋略。他们几人,各有所长,若能为侯爷所用,当是一大助力!”

“这么说来,他们倒是有些本事。”韩烈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嗯,尤其是贾开宗和徐作霖,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袁枢显然很欣赏二人,倒是不吝啬的表达了赞赏之意。

为此,当韩烈看到这几个人,投来的名刺之时,心中有了计策的他,遂对陈长林吩咐道。

“去请张渭,徐作霖,吴伯裔兄弟前来,我要召见他们。”

“是,侯爷。”陈长林答应一声,告退而出。

“侯爷,妾身之前,也曾多听侯方域说起过这几人,称赞几人文章练达,满腹经纶,只是时运不济,方才蹉跎多年。”

李香君听到韩烈要接见这几人,这会帐内没人,她遂把自已昔日听到的言论,笑着提了一句。

“侯爷,你要接见外客,妾身是否先回避一下?”

听到李香君的询问,韩烈点点头笑道:“也好,毕竟是外人,岂能劳驾我家夫人,为他们斟茶呢?”

“讨厌,妾身哪有资格,做侯爷的夫人哟。”

李香君虽然嘴上这么说,内心之中,却充满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