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归德府的世家公子(2 / 2)

侯方域见自已人先闹起来了,连忙起身拉住徐作霖,低声劝说了张渭一句。

“徐兄,莫非知道长平侯的来历?”

吴伯裔这会也好奇的站了起来,拉着徐作霖坐了下来。

关于韩烈的来历,归德府上下还真没有多少人知道。

仅有知府越其杰,巡按陈潜夫,兵备道袁枢三人知晓,韩烈的出身和来历。

徐作霖从袁枢儿子袁赋诚口中,获悉韩烈的经历,以及城外一战,韩烈围歼三万叛军一事。

这可都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韩烈的功绩,徐作霖也是十分敬佩。

这也是他对于信口开河,讥讽韩烈的张渭,大为不满的原因。

“哼,亏你自诩才高八斗,自命不凡,难道不知道兼听则明吗?”

“城外三万流民叛军,围城数日,城中军民死伤数千人。”

“长平侯率军抵达,短短一日,全歼叛军,这等战绩,难道是吹嘘出来的?”

徐作霖忿忿不平,瞪了张渭一眼。

“叛军也好,建奴鞑子也罢,亦或者当今朝局,都不是靠我等口诛笔伐,就能改变的局面。”

“最终能够改变这一切的,终究还是要靠军队,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支撑,一切言论,那都只是纸上谈兵。”

徐作霖为人慷慨有大节,他之所以能够与袁赋诚,私交深厚。

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实干之人。

有一次雪苑社学子聚会,说到大明目前的局势,酒醉之下的徐作霖,直言高喊:“天下乱形已成,无英雄能救之者,吾辈固旦暮死,而谓渭狂何哉。”

这话多少有些叛逆之意,以至于众人闻言,无不是酒醉皆醒。

当时大多数人借故离席,唯有吴伯裔,吴伯胤兄弟,担忧大明的危亡,而嚎啕大哭。

历史上吴伯裔,吴伯胤,徐作霖,徐作肃几人,皆在这次叛军破城之后,因为抵抗叛军,而死于城内。

侯方域,贾开宗被侯家人营救,得以逃脱。

在徐作霖的一番义正言辞说教下,同桌的众人,一时都相顾无言。

他们这些本地士子,一开始结社,也是为了讨论学业,增长知识。

但随着侯方域南下南直隶,在南京闯出四公子名声,成为复社成员后。

雪苑社也开始变了味道,他们这些成员,开始讨论朝政时局。

侯方域在县试之中,曾高中头名秀才。

但几次乡试,却都名落孙山。

这种情况,张渭,贾开宗也都如此。

归根结底,倒不是他们学问不够,而是他们有了功利之心。

每次考试的时候,他们都夹带了私货,抨击朝政,言过其实,这才是导致他们名落孙山的根本原因。

虽然他们都明白其中道理,但为了卖弄名声,他们却是不管不顾,每次科举考试,一次比一次激烈。

在徐作霖的解说下,同桌众人,很快也都知道,韩烈封侯,是因为凭借军功,斩杀建奴饶余贝勒阿巴泰父子,收复了失地所得。

“长平侯,长平侯,原来他的爵位,是大汉大将军卫青的爵位,我说这个侯爵,如此耳熟呢。”

贾开宗自语之下,不由幡然醒悟。

“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张渭也是击掌惊呼道。

“看来陛下,这是要启用军功封侯,来激励我大明将士了。”

“若是如此,我等倒是有了用武之地。”吴伯裔也是一脸惊喜。

徐作霖兄弟也是连连点头,科举之路不通,若能够弃笔从戎,也未尝不是一条捷径。

“诸位兄台,莫要想的简单,武夫能有什么前途?”

宋康一脸不屑的讥笑道:“如今这天下,可是士大夫的天下,早已经不是汉唐时代,武将以军功著称的时代。”

“不错,自宋以来,我大明开国,这天下可是读书人的天下。”

侯方域见大家,对韩烈的经历,产生了崇拜仰慕之情,心中妒忌的他,也是面露讥讽之意。

刚才他上前拜见,韩烈对他不屑一顾,这让侯方域内心之中,产生了强烈的愤慨。

要知道他可是侯家大公子,其父不但是当朝尚书,还是东林党**,可是名满天下的名士。

他侯方域在江南地区,也是复社领袖,被江南士子,追捧为四公子之首。

可以说他侯方域走到哪里,无论官商,不都得给他几分薄面。

韩烈一个武夫,与他年龄相仿,如今却成为众星捧月的人物。

而他侯方域,反倒是成为众人忽视的对象。

这如何让他痛快,要知道他这样的世家公子,表明温润如玉,犹如谦谦公子。

实际上却是心胸狭隘之辈。

“候公子,知府大人让卑职传话,你家的歌舞队,是不是可以上台表演了?”

正当侯方域一桌子,气氛有些压抑之际,一名府衙知事官吏,来到侯方域面前提醒了他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