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说穿了其实也简单,首先,卿可把我辽东惯用的各种水车引入高句丽,如此,便可多开发出良田数以千顷,自给自足当是有余,民众温饱得以解决后,自然不会思乱。”
“其次,卿应知高句丽故地多山,不止有高丽参、鹿茸等诸多特产,更有大量的麻、葛藤以及宝石、金银等各种矿物,卿可将平壤设为贸易之城,利用海路吸引各地商贾前去交易,商税收入必然颇丰。”
“其三,高句丽多海岸,卿可以军方之名申请设立盐场,所获之盐不单可自产自销,更可向新罗、东瀛倾销,再建些制冰坊,以利渔业。”
“有此三条措施,何愁无钱养军。”
在是否要将高句丽故土全部并入大唐一事上,李贤其实还没拿定主意,毕竟那地儿民族成分太过复杂了些,加之高句丽的统治时间极长,不太好归化。
不过,先初步建设一下却也无妨。
“殿下英明,只是,四十个县的官员缺额又该如何解决?”
一听李贤这般规划,王方翼顿时大喜过望,只是,一想到官员的缺额是如此之大,他顿时又愁眉苦脸了。
“卿就别指望从我东宫要人了,本宫不敢给,你也同样不敢要,要想解决此事,只能先内部挖潜。”
“简单来说就是卿可先对四十县的官员们摸个底,品性才学俱佳者留用,贪鄙者或杀或免,所缺之额可行科举之策,从来应试者中挑出一批举人。”
“愿入仕者,给予官职,愿去京师参与大比者,给予路费,如此便可收拢文人士子之心,假以时日,待得民众皆丰衣足食后,四十县也就顺理成章地并入了我大唐疆域。”
“只是,有一条卿却是得牢记,在上本时,断不可提本宫之名,若不然,只怕会弄巧成拙。”
李贤自己是没什么耐心去整顿高句丽故地,不过,让王方翼去折腾一下,他还是乐见其成的。
“多谢殿下指点迷津,臣感激不尽。”
王方翼本就是文武全才之人,自是能领悟得了李贤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有多高明。
“卿上本时,不妨提上一句,说是要从辽东预借十五万贯为启动资金,想来父皇会答应的。”
王方翼乃是干才,李贤登基后肯定是要大用的,既如此,那自然是好人做到底了。。。。。。
王方翼就是个行动派,这一回到了平壤,立马第一时间上了本章,将李贤所给的方略以自己的语气一口气全都奏了上去。
高宗一看,哟呵,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这是好事啊,大笔一挥,直接就准了。
然后紧急给李贤下了道诏书,让辽东方面全力支援王方翼,拨钱给技术。
好嘛,“借”直接就被高宗改成了“拨”,十五万贯就这么没了。
这就是亲爹啊,花儿子的钱,一点都不带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