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徽音和武婧儿商量了几天,终于连上三封奏章,直接搅动了朝堂风云,尤其是三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这银子还只是半年的量,一年至少六十万,十年六百万……据说还有金矿。
大唐现在交易用的铜钱和布帛,金银虽然是天然的货币,但现在并不是主流的货币。
铜钱笨重,布帛定价不一,而且朝廷缺铜,为此朝廷几次下令买卖双方不得拒绝布帛交易。
然而随着商业的发展,金银也慢慢重新捡起货币的职能,进入流通领域。但是武周也缺金银啊。
货币制约着商业的发展,如今白银流入将为商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未来可期的白银将群臣的目光转到了流求身上,几乎全部通过武徽音的提议。
流求划分为十几个州或都督府,原流求都督府升行中书门下,对,就是行中书门下。
武徽音什么都不缺,当世人们汲汲而求的东西她都有了,东平郡王爵位、死后追封皇后的哀荣。
如果她想,她还能像圣上那样养上贴心的男宠,但她没这个心思。她已经遇到了这世间最好最合适的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再去经营一份感情,而且她也看不上没有爱的欲。
她所求的是让自己的心血永远地传下来,所以她抛弃了在流求建立都护府的想法,采用了武婧儿建议的行中书门下ti制。
行中书门下,顾名思义,就是流求的政治建制依照中央决策体制,但流求不是中央,故加上“行”字。行,行在。
当然流求的这个行中书门下的体制做了删改,一方面是以示尊重朝廷,但主要是适应当地情况以及精简机构。
这样一来,流求的官职任命权几乎归在朝廷的手中,这对于武徽音而言是削弱她的权力和影响力。但对于朝廷而言,却加强对流求的控制。
“我能保证自己忠于朝廷,但我不能保证其他人。”武徽音如是说道,她毅然决然地同意了这个机制。
大臣对于这个体制先是反对,怎么能将中央的体制搬到地方。但仔细一想,却发现妙用无穷,于是纷纷同意了,大赞武徽音不恋权势,不愧是高宗和圣上看重的太子妃。
行中书门下体制通过后,武徽音被任命为同平章政事,同平章政事下又设低一级的参知政事,但两个职位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由于行中书门下体制过于拗口,故简称为行省,因此流求大都督府就变成了流求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