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演员要有底线(1 / 2)

🎁美女直播

柳颜知道这个访谈是为了蹭《亮剑》热度,从而推广西瓜视频!

吸引更多新用户注册!

但随着访谈继续,柳颜情不自禁的被李幼斌人格魅力折服!

柳颜调整了一下坐姿,继续随机指定一个现场网友。

网友接过话筒,提问:

“看《亮剑》时经常热泪盈眶,尤其是楚云飞和李云龙共赴鬼子生日宴,以少胜多的那场戏,不知二位主演是否有特别触动自己的镜头?”

李幼斌眼中闪过一丝回忆:

“确实有,那场戏,网友提到的,四个人赴宴,却将敌人一网打尽,那种真实感和可信度,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历史上,这样的英雄事迹并非虚构,它们真实地发生过,是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

“但《亮剑》中,感人至深的场景远不止于此。”

“比如,李云龙下令炸炮楼的决绝,之后孤身前往秀芹坟前的深情。”

“还有和尚牺牲的那一刻,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让人动容。”

柳颜轻轻点头,插话道:“和尚牺牲那段戏,网上被无数网友反复评论,有人甚至立志要成为像和尚那样的人。”

李幼斌闻言,神色更加凝重:

“这不仅是一种情感共鸣,更有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这部戏,不仅仅是历史再现,更是对现实的警醒。”

“抗倭战争胜利虽已六十周年,但那段耻辱的历史,每一个华夏人都应铭记在心。”

“我常想,如果多一些李云龙这样的人,或许我们的民族就不会经历那样的苦难。”

“这种认识或许浅薄,但至少,它能让国人意识到民族振兴、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胡婧适时插话:

“关于人物原型,我曾问过作者。”

“他告诉我,这些角色并非单一人物的写照,而是众多英雄事迹的嫁接与拼凑。”

“作者本身出身部队,曾是特种兵,他的创作来源于生活,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以及他对现实的深刻理解。”

“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个时代千万军人的缩影。”

柳颜接过话茬,眼中闪烁着敬佩:

“难怪许多老军人和现役军人观看后都深有感触,他们仿佛在这些角色中看到了自己曾经战友的影子。”

“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集体记忆。”

随着对话深入,现场氛围愈发凝重而热烈。

观众们仿佛被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那份属于英雄的豪情与悲壮。

能来到现场的网友,都是《亮剑》资深发烧友。

话筒传递到新一位网友手中,他直接问道:

“我被剧中楚云飞深深吸引,楚云飞这个角色很有魅力,选择加入国军,对此,您有何看法呢,李幼斌老师?”

李幼斌眼神中闪烁着深沉:

“楚云飞在这部剧中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生命力。”

“剧中三个男性角色——李云龙、赵刚、楚云飞,他们不仅是铁血汉子,更是拥有民族尊严的脊梁。”

“他们之间的较量,超越了个人恩怨,是两种不同政权、两种信仰的碰撞。”

“李云龙对楚云飞的尊重,既是对他人格的认可,也是对军人身份的共鸣。”

“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柳颜微微点头,再次指定一个网友:

“相比前半部,不少人觉得后半部略显夸张,不够真实。您怎么看?”

李幼斌沉吟片刻,坦诚道:

“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原本这部剧是30集,后来为了紧凑,剪辑成了24集。”

“可能因此,有些情节显得突兀。”

“当然,这也可能与我们演员的表演有关。”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拍摄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都尽力了。”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时间更充裕,或许故事的过渡会更加自然。”

胡婧适时插话:

“关于30集的完整版本,大家可以在音像店找到,它已经作为音像制品面世了。”

网友们热情持续高涨:

“我们喜欢这部剧,就是因为它真实,英雄也有多面性。”

柳颜顺势引导话题:

“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深刻或感动的事情,能与大家分享呢?”

李幼斌眼神变得深邃,仿佛又回到那个寒冷的冬天:

“拍摄这部剧,确实是我演艺生涯中最艰苦的一次。”

“拍摄的时候,正是北方最寒冷的季节。”

“我们穿着厚重的保暖内衣、羊绒裤、军装、棉鞋,但依然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

“拍摄地点偏远,车辆难以进入,每天的工作量又极大。”

“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表演机会,也让我们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胡婧接过话茬,眼中闪烁着敬佩:

“李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那么多台词,他总能准确无误地背下来,甚至有时候一篇纸的台词,他都能一口气拍完。”

“这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幼斌笑了笑,谦虚地说: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就是多下功夫。”

“这部戏的剧本非常精彩,很少需要改动。”

“为了赶周期,我们有时候确实拍得很紧张,但大家都非常投入,因为我们都相信,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柳颜轻轻引出下一个话题:

“刚才我们提到了李老师背台词的功力非同一般,不知道您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诀窍呢?”

“老实说,我也演过戏,但因为不是科班,台词功底很差,还请李老师多多指教。”

李幼斌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深邃:

“其实,我觉得关键在于理解。”

“这部戏的台词虽然有的很长,但一旦你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背起来就变得轻而易举。”

“我通常不直接死记硬背,而是晚上回到住处,那时候在盂县和山西,天气冷得刺骨。”

“我会先坐上一个多小时,让心沉静下来,吃一口热饭,再泡个澡,驱散全身的寒气。”

“然后,第二天再看两遍台词,基本上就烂熟于心了。”

胡婧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不禁插话道:

“我有时候台词下不来,总是打磕,幸好有李老师在一旁指点。”

“他总说,‘这么说行不行?’我一试,果然挺好的。李老师真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啊!”

柳颜闻言,从手边一份资料中抽出一张纸,轻声道:

“我这里还截了一段有记者探班时写的报道,说李老师头上的军帽满是泥土,外面是大雪纷飞,他却斜依在炕上烤火。”

“婧婧,作为南方女孩,你当时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胡婧点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回忆:

“这是我第一次在北方山区长时间拍戏。”

“太冷了,尤其是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更是难以适应。”

“但是,这个本子太好了,原动力十足,让我觉得再苦再累也能熬过去。”

“做演员,最苦的时候大家都受过,我跟他们相比,他们比我辛苦得多,有打仗的戏,更加冷。”

“所以跟他们比较,我觉得我一点都不苦。”

柳颜感慨地点点头,转向李幼斌:

“李老师,您之前也提到,后来为了赶戏,每天拍十场、八场,那时候是不是觉得时间很紧张?”

李幼斌沉吟片刻,缓缓道:

“其实,我倒觉得演这种戏对我来说,开拍后如果把时间拖得太长,我可能反而会垮掉。”

“真的,就是顶着干,一股子劲儿。”

“演戏的时候,我觉得需要巨大的激情,尤其是剧本好的时候,你需要有巨大的激情,需要你有巨大的冲动来连续不断地拍摄。”

“我们那个时候,一天五篇纸的台词量,这种速度拍,你要赶到公司提出的截止时间停止,还要赶上抗倭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日期,有很多戏都是赶在这个时期拍的。”

“我想,你要是拖到五月份,可能倒把我拍疲塌了,那种创作的热情、激情,我倒觉得可能会被抑制。”

“所以,我认为需要集中精力,真的像打仗那样去拍它。”

现场网友热情如同潮水:

“李老师,你会不会通过这部戏接拍类似作品,从而改变戏路呢?”

李幼斌微微一笑:

“我不会刻意去改变戏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