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持闻言,神色认真而诚恳:
“冯裤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我当然希望他的电影能取得好成绩,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电影都能各自有一个好的成绩。”
“《功夫》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尝试,因为它是我第一部真正的功夫动作电影。”
“我自己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观众是不是跟我一样满意,还需要等观众看了之后,我才能知道。”
李夏适时地插话,调动现场气氛:
“媒体朋友们都看过片花了,你们是不是很期待?”
“给我们掌声表示一下好吗?”
“看,星爷心里是不是已经很有底了?”
掌声雷动中,又一位记者站起来:
“您好,我是中国日报社的记者。”
“您说《功夫》是您到现在为止最满意的电影。”
“我想问一下,在这部影片中,您自己觉得比以前的影片有哪些超越?”
周星持沉吟片刻,眼神中闪烁着自信:
“在动作场面的处理方面,我现在更有信心了。”
“因为想拍一部真正的功夫电影,但是,怎么样才能拍出之前从来没有人看过的模式,这是我不断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的。”
“对我来说,《功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创意,不仅仅是打斗方面,还有动作与剧情的配合,各方面我都觉得非常好。”
紧接着,又一位记者发问:
“周星持先生您好,我是《环球企业家》的记者。”
“我们都知道您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我想知道,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好的营销大师吗?”
周星持闻言,笑着摇了摇头:
“营销啊,这个我可不懂。”
“我最享受的还是剧本的创作过程。”
记者进一步追问:
“就是做商业片的市场推广,还有商业和电影的合作方面。”
周星持微微一笑,语气谦逊而真诚:
“其实,关于营销方面,我不是专家。”
“但是,我们有一个非常棒的团队,他们在努力把每一个电影都做到最好。”
李夏适时地接过话茬,眼神中透出对周星持及其团队的赞赏:
“没错,每一部影片后面,都有一个非常棒的团队在帮助周星持。”
“所以,在这部影片还没有正式上映的时候,我听说票房已经预售得非常非常好了。”
“这,就是我们对《功夫》最大的期待和信心!”
随着李夏话语落下,现场再次爆发出热烈掌声。
每一声都承载着对《功夫》这部影片的期待与祝福。
周星持脸上洋溢着淡淡的笑意。
他环视四周,似乎能感受到每一份来自观众和媒体的支持与热情。
“其实,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
周星持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从《大话西游》到《功夫》,我在尝试不同的风格,探索喜剧与动作的结合点。”
“这次,我们在《功夫》中融入了很多创新元素,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故事情节,都力求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他顿了顿,目光中闪烁着对创作的热爱:
“至于营销,那真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我很幸运,身边有一群专业的伙伴,他们擅长将电影的美妙之处传递给更多人。”
“而我,只需要专注于讲好这个故事,让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
一位年轻女记者举手提问,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
“周先生,那您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周星持微微一笑,眼神变得深邃:
“挑战嘛,自然是数不胜数。”
“但最大的挑战,或许是如何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又能有所突破,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我记得在拍摄《功夫》时,有一个场景特别复杂,涉及大量的特效和动作设计。”
“我们团队反复讨论,不断尝试,甚至有时候要推翻之前的想法,重新开始。”
“但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本质——它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是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后的成功。”
李夏点头赞同,目光温柔地扫过全场:
“正是这种对电影的执着与热爱,让周星持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生命力。”
“我相信,《功夫》也不例外,它将会是一部让观众铭记于心的佳作。”
随着对话深入,发布会现场气氛愈发热烈。
媒体们纷纷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周星持则以他独有的幽默与智慧一一作答,不时引来阵阵笑声与掌声。
“《空中传媒》的记者,您的问题是?”
李夏的声音清脆悦耳,将众人注意力引向一位手持话筒的年轻记者。
“周星持先生您好,我想问一下,您的电影一直都在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但实际上,您现在已经是亚洲传媒和影艺界非常有影响的大人物了。”
“您现在拍小人物,会不会变成对过去的一种想象,已经不再是真实的东西了呢?”
记者语气中透出几分好奇与探究。
周星持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谦逊与真诚:
“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小人物。”
“无论身处何种地位,我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都没有太大改变。”
李夏转头看向记者,笑意盈盈:
“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记者摇摇头,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个简单的答案。
于是,李夏鼓励地点了点头:
“那你再问一遍吧。”
记者清了清嗓子,再次发问:
“周星持先生,您现在已经脱离了小人物的生活,那么您现在说自己还是小人物,是指生活方式还是个人的理念呢?”
周星持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对,我还是一个普通人,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虽然我的工作让我成为了公众人物,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因此就变成了大人物。”
“我还是和从前一样,喜欢观察生活,从平凡中寻找灵感。”
这时,另一位记者站起来,他自称来自《华商报》:
“你好,周先生。”
“我们都知道,以前大家叫您星仔,叫刘德华华仔,而现在大家称您为星爷。”
“您怎么看这个称呼的变化?”
“还有,您电影中的无厘头表演似乎越来越少了,这是否意味着您的电影改变了一个方向?”
“您对喜剧电影的理解前后有没有变化?”
周星持幽默地回应:
“当然,我喜欢别人叫我星仔,因为我其实还年轻,也不是太老,只是有一点老。”
这番回答引得现场一阵轻笑。
李夏适时地插话进来,帮助梳理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对电影的理解是不是和以前一样?”
“无厘头的元素在电影中出现的越来越少,您的喜剧电影理念是否有所变化?”
周星持表情变得严肃而认真:
“我对电影的理解确实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是很自然的。”
“在不同的阶段,我会对一些东西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喜剧和正剧的界限,我现在觉得越来越模糊。”
“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确定我是在拍喜剧还是正剧。”
“喜剧中有正剧的元素,正剧中也有喜剧的影子。”
“它们都是相融在一起的。”
李夏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又有一位学生记者站了起来。
她是来自人民大学的代表:
“周星持先生您好,我是人民大学的学生记者。”
“刚刚那位记者问得非常好,关于大人物和小人物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大和小都是相对而言的。”
“您说您是小人物,那么作为小人物,您为什么迟到了那么久呢?”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尖锐。
但周星持却表现得十分坦然:
“迟到了,对不起。”
“这是因为我们安排的因素,有时候确实难以避免。”
“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尽力做好我的工作,不辜负大家期待。”
李夏见状,连忙解释道:
“是的,这是因为我们安排的因素。”
“作为星爷,他可能也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安排。”
这番解释缓解现场尴尬气氛,也让发布会得以继续顺利进行下去。
现场,灯光如织,各路媒体记者簇拥在舞台前。
期待着周星持深度对话。
“星爷您好,据我所知您在东京首映和香港首映的时候,穿的都是清一色的唐装,为什么到了燕京反而穿的是西服呢?”
一位记者再次发问,眼神中透露出好奇。
周星持微微一笑:“你喜欢我穿唐装?”
“对,唐装。”
记者毫不犹豫地回答。
“因为我希望有时候给大家一点新鲜感。”
周星持话语中带着几分幽默。
李夏适时地插话,增添几分温馨:
“也希望每一次出来的时候,都能给大家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觉。”
“对。”
周星持点头表示赞同。
主持人的作用就是插科打诨的。
很显然,李夏做的很好!
晚饭加个鸡腿!
接下来,一位来自《南方周末》的记者站起来。
他的问题直指周星持电影核心:
“周先生您好,您的电影都是以小人物力争上游为主题,我想问一下您为什么偏爱这个主题?”
“这个力争上游的小人物和您自身有什么关系?”
“很像您吗?”
“另外,很多人认为您的电影在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有内涵的,有精髓的。”
“有些人认为您就是幽默搞笑的代表,还有一些人认为您是后现代主义的大师。”
“对这两者评价,您更倾向于哪一种?”
“这其中会不会有一些误读?”
周星持眼神中透出几分感慨:
“有一些感觉都是我本身的经历,所以会比较强一点,常常会选择这样几个题材。”
“至于评价嘛,我觉得电影还是给观众去评价,给观众自己去想象的一个东西。”
“如果拍电影的人告诉你这个电影是这样,还是那个电影是那样,我觉得这个可能都不太适合。”
记者追问:
“这其中有很多您自己自身经历的影子是吗?”
“一些感觉。”
周星持简洁地回答,眼神中透出的深意却让人回味无穷。
随后,又有一位记者站起来,他的问题直指电影的市场与营销:
“周星持先生您好,我想问一下,《功夫》这次的宣传推广费用大概是多少?”
“预计中国的票房会达到多少?”
“会不会超过《天下无贼》?”
周星持微微一笑,将这个问题抛给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功夫》宣传推广费用他们更清楚,我不想发表意见。”
“至于票房嘛,希望多多益善。”
最后,一位央视记者的问题直指国内电影市场现状:
“您对中国电影市场作一个评价,您认为如何?”
周星持的眼神变得严肃而认真:
“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市场,在全世界当中我认为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话语中透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深深敬意与期待。
李夏见大家采访的差不多了,适时地结束采访: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感谢赞助商对我们的支持,再一次感谢我们的主创人员。”
“马上到放映时间了,我们看完电影再见!”
“再次感谢我们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随着李夏话语落下,就有工作人员组织大家再一次拍照留念。
然后有序离场,去看电影首映。
合影完毕后。
各方代表和观众纷纷涌入影院,开始欣赏这部备受期待的《功夫》大片。
李吉也跟各位嘉宾一起,步入豪华影院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