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觉怎么样?和刚开始比起来有啥变化吗?”胥言像往常一样来到病房,了解患者们的状况。
“还是像前几天那样,头有点晕,不过吐的情况好了一些。”一位病人躺在床上说。
“你那边呢?”胥言又转向另一位病人问道。
其实为了方便记录病情,张兰所在的医院会把病人安排在同一片区域,这样能更好地掌握每个人的变化,不用东奔西跑。
这些病友都是自愿参与试验的人。这样做可以简化工作流程,节省时间,不必逐一进入每个房间观察。
“我这儿倒是不太晕了,但吐得很厉害。”这个患者的声音显得非常虚弱,几天来一直在不停地呕吐。
胥言把这些情况全都记了下来,然后看向他们安慰说:“别太担心,这些都是药物正常起作用的表现。”
“这些症状是身体适应新药时的常见反应,过一阵子应该会慢慢好转的。”
另一头,在李振的研究室里:
李振正和他的团队忙着降低药物的成本。目前的药物已经研发成功,但是造价不低。
这意味着药物一旦量产并投入市场后,可能会因为高昂的价格而让部分癌症患者的家庭无法承担。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在药品上市后买得起、用得上,李振正努力减少成本,使药物变得更经济实惠。
成本降下来之后,售价也会跟着下降,更多的人将有机会接受这种治疗,不会因费用过高望而却步。
然而,这件事远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不仅要考虑其他材料的价格,还要保证它们与现有的辅助药物不会相互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点早在药物研制之初就由胥言提出过了。在进入张兰所在医院收集病人资料之前,他就在为这个问题奋斗不已。
为此,胥言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无数次实验,试图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当他开始到医院去跟踪观察病人状态时,意外地把这本充满研究成果的小本子落在了实验室。
正好被李振发现了。看到笔记后,李振对胥言尝试过的几种低成本原材料颇感兴趣。
可看完全部内容之后,李振才明白为什么这些材料没被采用——原来是因为它们跟某些必需成分之间会发生不良反应。
了解了这一切之后,李振决定亲自去医院向胥言求教,希望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以指导当前研究方向。
同时,在张兰所住的地方:
这时胥言正在照料她,由于强烈的副作用她不停呕吐。在所有参加实验的人里面,尽管张兰的情况还算轻微,但她对药物最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