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李靖辞官养老(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356 字 4个月前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电灯的费用怎么算?

有的人用的少一些。

有的人用的多一些。

有的人整晚没有开灯。

有的人一整个晚上都是开着灯,然后左拥右抱什么的。

费用该怎么算?

不可能说是给所有人都免费吧?

毕竟要是让长安城的千家万户都用上电了。

这一晚上烧的石炭,那得多少?

故此,这个工程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实行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这个项目不行。

那就换一个项目。

可以用蒸汽机和发电机的配套组合,制作一个小型客车。

这是可以的。

说做就做。

首先就是小型客车的动力系统。

这个就是蒸汽机和发电机的配套组合,要用上电磁的知识点了。

好在,经过了很多实验,最后还是有了一个小小的突破。

不过嘛。

电磁转化之后的动力,还是太小了。

最后还是要用上蒸汽机直接转化为动力。

再用电磁转化的动力,作用在后车轮上,形成双驱动。

再用铁皮子套上。

最后再在内部用木板盖住。

因为这小型客车的速度不是很快,所以也就直接在内部用上竹椅,再用木条固定。

最可能地降低重量。

最终,大唐第一辆可以乘坐八个人的小型客车就这么被造出来了。

效果还算是不错。

在平坦的地上,可以很平稳地行驶着。

就是要爬坡的话,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要是有了橡胶车轮轮胎就好了,有着抓地力,还不会打滑,爬坡绝对是可以的。

可惜,现在的橡胶树还不在这亚洲。

只能是先这么对付了。

只要是能够乘坐人,可以行驶,那就是划时代意义的大发明。

很快。

长安城汽车站就成立了。

从长安城坐车,可以到附近的几个县城。

比如蓝田县、鄠县等。

远了不行。

动力不足,一旦遇上一个坡度比较大的路段,就无法行驶。

当然,后面的百姓们为了可以方便出行,选择了下车,一起推车小型客车爬坡。

其实车厢没有多重。

一共是三个竹排,再加上一个简单的车棚,主要还是蒸汽机比较重,又是水,又是石炭。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千年之后的景区观光车。

然而,千年之后,这就是一个观光车,速度不快,又是一个简单的车棚,实用性并不高。

但是在这大唐,确实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

大唐的百姓们出行也就更方便了。

李承乾很快就下令,全国推广。

也就是说,各地官府从将作监这边购买这样的小型客车,然后在当地的州城建立汽车站。

建立汽车站的费用,直接由朝廷补贴。

而当地的州郡官府购买了小型客车,有着汽车站,就可以开始运营。

百姓们出行,乘坐小型汽车,一人多少门票,这些可以由当地的官府们自行定价。

为的就是方便百姓们出行。

可以从一个州城之地,到达另外一个州城之地。

出行方便了。

百姓们自然也就愿意出行。

人员流动的量也会变大,这样也是在刺激消费。

贞观元年谈什么刺激消费,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消化。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这些年大唐一直在基建,一直在把东瀛的白银运输过来,然后铸造成为银币,给农工发放工钱。

故此,他们的手中还是有一些钱的。

这时候,自然是可以开始刺激消费了。

这货币流通起来,大唐的经济才会好起来,百姓们才会安居乐业。

当然,用陈平安的话来说。

不这么做。

百姓们所求就是一个一日两餐,基本上的温饱就可以了。

然而,这种吃饱穿暖的要求,其实也很容易就满足了,最起码,有了土豆、玉米的种子,再加上两季稻,再加上良田开垦,再加上梯田开垦。

绝对可以在十年之内,就能够让大唐天下大部分的百姓们吃饱穿暖。

可吃饱穿暖之后呢?

都说,人若是实现了他原本的需求,等到这个需求满足了,又没有更大的需求了。

他们就会失去了目标。

就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样。

看不到前路。

要么就直接游手好闲了。

要么就会有着其他的想法。

而若是在他们的吃饱穿暖满足之后,却还要吃的更好,穿的更好,住的更好,有着更好的生活在前面招手。

百姓们也就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

比如,一日三餐,比如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比如穿着绫罗绸缎,比如出行可以坐车,甚至是自己有一辆车。

这样一来。

百姓们就不得不继续奋斗。

这样一来。

他们也就不会游手好闲,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个更好的日子不是仅仅只有达官贵人可以过上,也不是仅仅只有那些有钱的商贾,那些世家大族等,可以过上。

他们也可以!

只要是辛苦劳作,努力挣钱,必定能够过上。

有了这个念想。

大唐才不会容易出什么乱子。

李世民听了,也是深以为然。

然后还把这个思想观念,讲述给了李承乾。

这也是李承乾愿意一手推进各地州郡建立汽车站的原因。

不仅仅是为了功绩,更是为了大唐之未来!

“我们已经发明创造出来了蒸汽犁。”

“那么,我们也可以继续研发,比如蒸汽收割机,在收割小麦的时候,直接用蒸汽收割机来收割。”

“这样一来,是不是比人还要快一些呢?”

收割机的出现,看起来是抢了那些短工的饭碗。

有人就靠收割麦子、稻米赚钱补贴家用。

但是现在大唐各地的基建都有,工地上还是缺人的。

短工不能通过收割麦子挣钱,还能有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倒逼这些人再去寻找另一个出路。

毕竟,收割麦子的时候,人手少了,收不完,人手多了,一个是找不到那么多人,二个是价格高了,不划算。

对于租用了很多良田,成了大佃主的地·主来说,买一个蒸汽犁,用上五年,都能回本了。

蒸汽收割机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