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大唐的十二卫,都只是将士们混一口饭吃,混一个军饷养家糊口的地方。”
“那么,面对外敌压境之时。”
“这些人又如何能浴血奋战?”
“更何况,我们大唐还有了火霹雳。”
“建立武学院,可以培养名将,也能够培养将士们利用火霹雳来御敌。”
“以前的战阵冲锋,已经不太适合了。”
“以后的大唐十二卫,当以火霹雳为重。”
“武学院就是教导这些人该怎么用好火霹雳,该怎么在火霹雳之下,减少伤亡。”
“如此,大唐才能一直磨着爪牙,以防备外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唐若是不立武学,没有了忧患,必定会衰败!”
李世民和李承乾谈论过武学院一事。
在教导李承乾的艰巨任务上。
李世民已经是做到了真正的坦诚,也是非常用心。
就不想李承乾走弯路。
更不想李承乾和史册上的李治一样。
想要把李承乾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
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李承乾的心性、能力、手段、城府、权谋等等。
陈平安说过,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能够让孟子成才,有过三次搬家。
这个史册虽然有待考究。
但是其意义还是很好的。
在赌坊旁边就学会了赌博,在屠夫身边就学会了杀猪,等到了学堂旁边,就学会了读书。
培养一个人才的环境也很重要。
故此,大唐的学区房也就出现了。
李承乾如今被李世民的几年教导下来,其实已经和历史上那位李承乾相差非常大。
而有着太子李承乾站出来声援。
东宫那边的属官们,心思也就立即活泛了起来。
太子殿下站出来了。
那么,这武学院的建立任务,是不是也就能够落在太子的身上。
若是太子建立武学院有功。
以后,武学院的学子们是不是要记得太子殿下的好?
若是太子一直重视武学院,是不是就能够获得那些名将的心?
这是一个机会。
他们瞬间就抓住了点。
“陛下!”
“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乃忠言也。”
“圣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今之大唐看似四海升平,然则并不是没有了外敌。”
“只是因为大唐依然强盛,而外敌只能是选择隐忍。”
“高句丽和东瀛已经去北俱芦洲立国,若是他们在北俱芦洲发展壮大起来。”
“说不得,几十年后,他们会组建海军,然后反叛大唐。”
“到时候,大唐却因为武将们缺少操练,连怎么使用火霹雳都不知道,又该如何御敌?”
“人若是没有了近忧,也必有远虑。”
“不可不防啊!”
也有人站出来。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如今之大唐看似强盛,那是因为大唐十二卫依然还在护卫边关。”
“可若是以后从军之人越来越少,大唐十二卫又该如何护卫大唐?”
“建立武学院,为国养士!”
为国养士。
这一点才算是说道了点子上。
有了这些人打头阵。
房玄龄这才站出来。
“臣房玄龄,忝为朝廷重臣,承蒙陛下隆恩,得以辅佐圣上,共谋国是。”
“今日,得赵王指点,臣也深思我大唐之基业,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今我朝文治已蔚然成风,然武学之道,尚待加强。”
“故臣斗胆上奏,恳请陛下设立武学院,以资国本,强军固防。”
“自古以来,武备不可废弛。国家之安,在于兵强马壮;百姓之宁,在于外患不侵。”
“当今世界,虽大体和平,然边陲之地,时有战事。”
“我朝虽以文治国,但亦需武备以防不测。”
“设立武学院,可广开才路,选拔英勇善战之士,训练精锐之师,以保我大唐万世基业。”
“观我朝现状,武学教育尚显不足。”
“军中虽有武艺高强之士,然多为自学成才,缺乏系统之训练与教育。”
“长此以往,恐难以培养出既懂兵法又善武艺的全面人才。”
“设立武学院,可集天下武学之精华,聘请名师,传授武艺与兵法,使士子得以兼修文武,成为国家之栋梁。”
“武学院之设立,不仅可培养军事人才,更可成为选拔将才之重要渠道。”
“通过严格之考核与训练,选拔出德才兼备、勇猛善战之士,充实军队,提高战斗力。
“同时,武学院亦可成为培养军事理论家与战略家之摇篮,为我朝军事理论之发展与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臣建议,在京师附近选址建立武学院,规模宏大,设施完备。”
“学院内设武艺训练场、兵法讲堂、兵器库等,并聘请天下武学名家担任教授。”
“学员选拔,可面向全国各州府,择优录取。”
“学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升入下一阶段学习。”
“此外,学院还应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制度,以鼓励优秀学员并资助贫困学员完成学业。”
“陛下英明神武,定能洞察武学之重要。”
“臣恳请陛下采纳臣之建议,设立武学院,以资国本,强军固防。”
“臣等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唐之繁荣富强贡献绵薄之力。”
“请陛下圣裁。”
房玄龄不愧是老臣。
这些年来,在这朝堂之上,也算是慢慢地被带动,开拓了眼界。
再加上,后来又是一直邀请陈平安喝茶,几个人一起和陈平安聊着治国理政。
还有陈平安在大唐邸报上面发表的一些文赋,一些对于国政的测评,还有那些小说。
收获还是非常大的。
其实,推行了州学之后。
有人也想着,既然有着讲授四书五经的学院,为何就没有讲授兵书的学院呢?
文举都有了州学,而武举却连一个学院都没有。
以前的武举,还都是普通学子参加。
再后来,为了给军中将士们一个晋升的机会,武举也允许军中的将士们参加了。
为的就是让他们通过武举,然后考中武科进士,也就能够升一升武将头衔。
可毕竟也都是没怎么读过书的。
要是建立武学的学院,教导他们读书识字,也教导他们兵法。
是不是也能培养出来很多名将?
只不过,这种想法是有的,但是要做起来,大家都知道很难。
如今,陈平安站出来了。
提出要建立武学院。
要为大唐教出名将,要为国养士。
有人支持。
但是也有人觉得,又是修路,又是在边关建立重镇,又是建造码头,又是远航……。
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如今还要建立武学院?
这么折腾下去。
国政是越来越繁琐,他们身上的担子也会越来越重了。
也有人,纯粹就是反对陈平安。
为的也是降低他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