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经验之谈,清丈天下(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182 字 4个月前

也就是完成了秋收之后。

大唐的帝王李世民就提出了要清丈天下良田,确保田契地契发放到每一位户主的手中。

不为别的。

就是要清丈良田,不让那些有着良田的百姓,迟迟拿不到田契地契。

若是在贞观十五年前,还有百姓拿不到自己的田契地契。

那么,他就可以去州城的府衙举报,若是州城的府衙不受理,那就来长安城的京兆尹举报。

一旦调查取证,证明了县城、州城的官吏们不作为,甚至是拦截上报之人。

格杀勿论!

流放?

不可能的。

既然当了官,那就应该要为民做主。

既然当了大唐的官吏,就应该坚定地实施大唐的国策,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职责之外的事情,可以不做,职责之内的事情,必须要做。

不然,就是失职。

而要是没有按时完成清丈田地的,发放地契田契的官吏,这个失职之罪,可就大了。

若是李世民直接提出了摊丁入亩之法,或许还会有着很多大臣们反对。

甚至是还会引起世家大族们的反抗,他们必然会想办法阻止清丈田地之国策。

然而,李世民并未提出什么摊丁入亩的制度,他只是为了让百姓们拿到田契地契,以及把隐田给吐出来。

让那些人把隐田给吐出来,自然也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这一招,就和当年京察天下一样,查出来很多的流·氓,近乎是百万之众,没有登记造册,也就是没有户籍。

那么,又有多少隐田是没有缴纳赋税的呢?

故此,李世民要清丈田地,要让那些人把隐田给吐出来,房玄龄、魏徵、高士廉等人是非常支持的。

他们也觉得这些人霸占着良田,却不缴纳赋税,实在是太不把大唐朝廷当回事儿了。

赋税乃是大唐王朝之根基,不能让这些人给破坏了。

他们浴血奋战、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凭什么要让这些人享清福?

李世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明确规定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必须统一,以防止大户地主多占土地,从而有效阻止土地兼并。

均田制的实施,使得广大农民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土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李世民还下令,土地承包者不得超出自己的承包范围,不得兼并他人的土地,违者严惩不贷。

为了确保均田令的有效执行,李世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丈田地的工作。

由各地官府县丞、县尉、按察使、进士学士等组成的清丈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对每一块土地进行详细的丈量和登记。

清丈过程中,李世民要求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

同时,他还设立了举报机制,鼓励百姓积极检举揭发土地兼并行为,一经查实,必将严惩不贷。

在清丈田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土地兼并案件。

李世民毫不留情地予以查处,将被侵占的土地收回后分给缺田少地的贫户。

同时,他还通过减免赋税、提供农具种子等方式,帮助一些获得了田地的贫民们开荒耕种,以来年能有一个收成。

在这大唐,就算是因为陈平安的到来,推行了商业的发展。

但是对于万千大唐子民们来说,男耕女织依然是他们能够接受的生活。

农忙的时候就忙着耕种,不怎么忙的时候,再去周边的工厂。

总之,用大唐邸报上面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勤劳致富。

李世民的这一系列举措,也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基础。

当然,为了防止土地兼并问题的再次发生,李世民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他整顿治水机构,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

他鼓励垦荒拓殖,奖励那些积极开垦荒地的农民。

他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他还重视环保和绿化工作,制定了森林保护和消防条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王安石的变法之所以会失败。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快,一下子颁布出来那么多的法度。

官吏们怎么可能会一条一条的坚定地实施下去呢?

就像是陈平安当初建言,五年规划,给往后五年制定一个大一些的目标。

朝野上下都朝着那个目标而努力。

有了一个目标。

朝堂之上的官吏们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够赢得声誉,才有可能晋升。

地方的官吏也能明白,自己要做出一番什么样的功绩来,才能上达天听。

为自己的道路增加一些向上的机会。

现在也是一样。

贞观十五年,要完成清丈天下的任务,要让那些霸占良田,拥有着隐田的人,把良田吐出来,让更多的无地的百姓们,家中都有一张田契。

这是在五年规划的基础上,增加的一个小任务。

为的就是防止土地兼并,也防止偷税漏税,可以充盈国库。

国库有了更多的钱财,那么,也就能够再开设更多的工程,大力搞基建。

以前是州州通的官道,现在就可以县县通、村村通。

以前建立了州学,凡是十五岁以上的学子,都可以去州学求学,若是家中贫苦,还能得到朝廷的专款支持。

如今,也能在县城建立一座学院,推行县学,让十二岁以上的学子,到县学求学啊。

李世民看着地球仪,喃喃道:“内圣外王,不外乎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