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李世民,柴荣这般明主,可惜了啊!(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175 字 6个月前

这是读完第一册的感觉。

连年征战。

是个人,都能自立为帝。

当皇帝似乎也太容易了。

当然,这也不过是李世民的感觉,他也知道,这些能够自立为帝的人,都是手握兵权的人。

谁掌握了兵权,谁就是老大。

再看下册。

就看的比较慢一些了。

四十二年的纷争,到了后周建立起来,似乎不太一样了。

相比较其他的那些皇帝,郭威的所作所为似乎有雄主之资。

可惜。

李世民刚以为,郭威的后周会兴盛起来的时候,郭威死了。

再继续看。

柴荣登基为帝以后,开始了亲征。

后周更加强大了。

还打败了周边好几个敌人,甚至是隐隐有着要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争。

连南唐这些江南之地的王朝,都被打的俯首称臣了。

李世民觉得柴荣应该是这个时期的雄主。

结果……柴荣也死了。

看来,这一段历史,似乎真的是天妒英才。

紧接着,就看到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了。

赵匡胤出现在郭威时期,也出现在柴荣时期,跟着郭威建立后周,又跟着柴荣南征北战,乃是将帅之才。

这样的人被黄袍加身,似乎又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五十一年的纷争,终于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雄主,开启了新的大一统的王朝之路。

看到赵匡胤建立了‘宋’,李世民就知道,这就是陈平安所说的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十国的历史确实是在这里就算是写完了。

“乱世必出妖孽。”

“唐之后乱了五十年,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以为,唐的亡国,就是新的王朝的崛起,那个建立了新的王朝的太祖,推翻了大唐之国祚。”

“没有想到,会是这般纷乱的时代。”

“从这一点来看,我也就能理解宋朝为何要重文轻武了。”

“尚武带来的风气,就是让武将们掌兵,从而形成了藩镇诸侯,最终乱了天下。”

“只要是手中有着兵权,就能当个皇帝。”

“这一点,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李世民合上了史册,悠悠地说道。

陈平安行叉手礼,言辞恳切,回道:“陛下明鉴,五代十国之乱,成因复杂。”

“首要者,莫过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坐大。”

“加之连年战乱,国力衰竭,民生凋敝,为后世的纷争埋下了伏笔。”

“再者,皇权更迭不稳,权臣、武将争权夺利,道德沦丧,也是重要原因。”

李世民沉思片刻,说道:“确实,我在位时虽力图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但后世未能持之以恒,终致乱象横生。那么,此等乱世,对后世又有何深远影响?”

陈平安回道:“五代十国之乱,不仅使国家长期分裂,经济文化遭受重创,更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它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格局,促使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以图防止武将专权。宋朝时期形成了真正的士大夫和帝王治天下的文人为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风气。然而,其代价之沉重,令人扼腕。”

李世民眉头紧锁,语气凝重,说道:“如此说来,如何避免此类纷争再现,实乃我辈当深思之问题。卿有何高见?”

陈平安回道:“陛下,要避免五代十国之乱重演,关键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皇权稳固,同时建立健全的官僚体制,选拔贤能,抑制权臣与武将的野心。”

“此外,重视民生,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

“再者,加强文化教育,提升民众素质,培养忠君爱国之情,亦是重要手段。”

李世民点头赞同,面露赞许之色,说道:“陈卿所言极是,孤虽不能及于后世,但愿吾辈之努力,能为后世子孙留下太平基业。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民生,发展文教,此乃治国安邦之根本。”

陈平安再次拱手,说道:“陛下英明,若后世君主皆能如陛下般励精图治,则华夏大地定能永享太平,万民安康。”

李世民笑着道:“你不是说了嘛,活在当下,不负韶华,以后的事儿,那都是后辈们的事儿,我们就算是再怎么担忧,那也于事无补。”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根基打牢了。”

“就算是后面出现了昏君、奸臣,就算是大唐没了,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大宋,一个不一样的大明。”

“不是吗?”

陈平安点了点头。

这本来也是他坚持的观点。

他来大唐,不是为了真的要想办法建立一个万世之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他能做的就是发展科技,提升民智,努力让天下人成为这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秋日的清晨,东宫之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李承乾伏案的身影上。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每一封都承载着天下苍生的期许与国家的兴衰。

李承乾身着朝服,神色凝重而专注,他深知,这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李承乾缓缓展开第一份奏章,那是来自江南道关于春耕备耕的汇报。

他仔细研读,不仅关注粮食产量、农田水利等具体数字,更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了百姓对丰收的渴望与对官府政策的期待。

他提笔,在奏章边缘细细批注,既肯定了地方官员的勤勉,又提出了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种子质量等建设性意见,力求每一分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每一户农家都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

随着日头高升,李承乾已阅过数十份奏章,内容涉及军事边防、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处理财政税收的奏章时,李承乾更是展现了其公正无私的一面。

面对地方官员请求增加赋税以缓解财政压力的请求,他并未一味应允,而是深入剖析了地方经济现状与百姓承受能力,做出了还算是合理的批复。

怎么说,李承乾也是在民部任职了一年多,对于地方上的实际情况,也都是比较了解的。

而且,今年也已经定下了今后五年的规划,那就是促进东南之发展。

要做到岭南熟,天下足的重大规划。

当夜幕降临,东宫灯火通明,李承乾仍在一丝不苟地批阅着最后几份奏章。

每一份奏章的批复,都凝聚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与对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

夜深人静之时,他独自坐在书房,回顾一日所为,既有成就感,也有对不足之处的深刻反思。

最后还要写一写,明日常参的时候,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