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李承乾:请陛下称太子(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750 字 5个月前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知道自己哪错了,就应该及时改正。”

“知道吗?”

李承乾重重地点点头。

喝了一杯茶之后,情绪又稳定了一下。

“父亲,孩儿真的对不起你们,对不起父皇的细心教导。”李承乾内疚地说道。

李世民又给他倒了一杯茶。

“行了,行了。”

“陈平安说过,很多事情,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

“这个也叫做,君子论迹不论心。”

“你既然知道错了,那就好生地改正,去做,去弥补。”

“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要等到那时候,才明白过来,才知道后悔,那时候,已经晚了。”

李承乾再一次重重地点头,“父亲,孩儿明白了。”

李世民这才说到这两天,为何要举起屠刀。

“想当年,那些文臣武将跟着为父一起南征北战,血战沙场,是何等威风,又是何等坦荡。”

“我们一起吃着大锅饭,又一起睡觉,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

“可是……等到这天下太平了。”

“我成了君,他们成了臣,一下子就生分了。”

“我越来越高高在上,而他们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恭敬。”

“当然,也有居功自傲,被为父给训斥了一顿,免得过了火,到时候,连君臣都没得做。”

“唉……。”

“最是无情帝王家,似乎还真的是真理。”

“当年,若不是陈平安点醒了为父,恐怕,为父连父子之情都没了啊。”

“如今,他们为了所谓的揣摩圣意,还买通了为父身边的人,研究为父的一言一行。”

“你觉得这般做,是对,还是错?”

李承乾经过了李世民的一番敲打,父子之间的关系,也算是更进一步。

他也就不是那么害怕了。

而李世民的屠刀还没停下了。

这件事情,自然是错的。

“父亲,他们……手伸得太长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

“是啊。”

“手伸的太长了。”

“为父不得不举起刀,砍了他们伸出来的手。”

“不然,为父晚上会睡不着啊!”

而此时,在大殿的外面,长孙皇后匆匆而来,轻手轻脚地站在外面,听了一会儿。

听到李世民和李承乾在温和地对话,谈论着一些事情,这才松了一口气。

刚刚,她听到郭安安排的人过来,说是李承乾在大殿中大哭,还以为如何了,连忙让人过来,请她出面。

长孙皇后可是被吓了一跳。

让人哄着小兕子,自己提着裙摆就跑来了。

还好。

虚惊一场。

李世民和李承乾自然不知道长孙皇后因为这里的哭声,被郭安叫人请了过来。

李承乾则是问出了自己心中的另一个疑惑,“父亲,此举……是不是也因为您想亲征高丽?”

“这是为了堵住他们的口,好支持父亲亲征高丽?”

李世民解释道:“确有此意,为父早就察觉到了身边的人,被他们买通,暗自传递消息出去。”

“那时候,为父选择了按兵不动,让人悄悄地调查,看一看,到底有多少人,想要研究为父,又是那些人!”

李世民说完,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愧疚地低着头。

李世民继续道:“研究为父的一言一行,没什么大问题,揣摩圣意嘛。”

“说到底,不还是想要谄媚于为父?”

“知晓了为父的心思,他们会积极地去做,会有一个让为父满意的行动。”

“只不过,他们研究到了现在,甚至是有了不该有的心思。”

“想要通过为父,查到制作霹雳炮的工坊,想要从那里,偷学如何制作霹雳炮!”

“这一点,为父就不能忍了。”

“索性借助这一次的机会,来一个一石二鸟,砍了他们的手,来一招敲山震虎,让他们安分下来。”

“他们害怕了,自然也就不想朕继续坐在这京师。”

“故此,为父也能去亲征高丽,完成威震四海之功业,同时,还能让京师的那些宵小之辈们安分下来。”

“这也是为父今晚要给你上的第二课。”

李承乾连忙行叉手礼,敬佩地说道:“父亲英明,孩儿佩服,今晚得父亲训斥和教诲,才知道,孩儿心智不成熟,更不稳重。”

“此番,若是父亲离京亲征高丽,孩儿在京师监国,若是……若是还有人心生异心,孩儿……。”

李承乾说到最后,犹豫了一下。

变得吞吞吐吐起来,后面的话,是真的不太好意思说出口。

父子之间的关系在刚刚确实是亲近了,李承乾也确实是知道自己错了。

只不过,若论手段,论行事之果断,他还是不如李世民,甚至是远远不如。

李世民却伸手,拍着李承乾的肩膀,鼓励地说道:“没关系,你尽管去做。”

“也记住为父的话,作为监国太子,并且还是为父亲征高丽,不在京师的时候,你便是这长安城的帝王。”

“为父会留下房玄龄,还有陈平安。”

“你若是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无法解决的时候,就去问问你的母后。”

“也可以问一问房玄龄和陈平安。”

“为父也会给你留一下一些人,这些人,也是你真正的最后的依仗。”

既然是皇位传承。

那么,李世民的班底,以及他的一些底牌,自然也应该传承给李承乾。

而这一次,他之所以亲征高丽,也是有意想要把这些慢慢地传给李承乾,让他继承下来,学会去用。

这才算是李承乾第一次接触到李世民所构建的皇权的中心,也是第一次见到李世民所拥有的底牌,以及他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情报网的一部分。

其实,李世民在贞观元年以前,就建立的有情报网。

然而,陈平安来了。

他讲述的那些知识点,让李世民学到了很多。

其中,就有一个讲述后世的手机,一个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的高科技。

说实话,他也是无法想象,就是那个小小的,方方正正的东西,又是怎么做到的。

陈平安的那些讲述,已经是比较详细了。

可是,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他也没办法给李世民展示全部功能,讲清楚,为何可以做到不出门就知天下事。

而在这期间,陈平安也说过,皇帝若是不能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络,到了以后,那就是对于天下事的知晓程度,就只是来自于朝臣。

就比如唐玄宗李隆基。

奸相李林甫说天下太平。

他就觉得天下是真的太平盛世,他就可以高枕无忧。

李林甫病死之后,有人公然上书,系数了李林甫的十大罪。

李隆基却不太相信,觉得李林甫怎么可能是一个奸臣,怎么可能会欺骗他呢?

这长安城不是繁花似锦吗?

长安城的百姓们不是安居乐业吗?

怎么可能会是祸乱朝纲呢?

李林甫之后,杨国忠也学会了这一点,在李隆基面前粉饰太平。

甚至是在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了京师,李隆基都不相信,他的干儿子安禄山,怎么可能造反呢?

这肯定是有人在欺骗他。

直到边关的战报一封又一封地送到了他的手中。

李隆基才相信……安禄山反了。

所以,帝王若是没有自己的情报网,就很容易被朝臣们的报喜不报忧给糊弄了。

想要知道边关的边军是什么生活状态,想要知道边关百姓们又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想要知道州官、县官、乡官、村正等一级一级的官吏,又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了解民生之多艰。

最起码,要有三方佐证。

第一,便是来自于朝臣,这些人的奏章上,会有写出来。

第二个便是来自于自己建立的情报网。

第三个同样是自己建立起来的情报网。

因为,他们若是也同流合污了呢?

故此,必须要有很多很多眼睛,去看着这个天下,才能知道自己的这个江山国祚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也就能勉强做到,不出这皇宫,也能知晓天下事!

李世民深以为然。

在这十年来,也慢慢地建立着属于帝王的情报网,有明着的,摆在了台面上的。

这一队,就是李君羡带领着的百骑司。

还有一组,则是隐藏在黑暗之中,不被人所知他们的身份的暗桩,由李世民亲自掌控,一共八个首领,而李君羡也是其中之一带领黑骑,剩下的还有罗网、不良人……。

李世民亲征高丽的时候,也会带走李君羡的百骑司,不过,给李承乾留下了黑骑。

京师长安自然也不能出乱子,以免影响到了他亲征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