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转化矛盾的最佳手段(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1732 字 5个月前

所以,几个大粮商们已经有一些被眼前的巨大利益给迷住了双眼,虽然也比较谨慎。

可终究还是被长孙无忌、房玄龄两人牵着鼻子走,跳进了京师这个坑之中。

贞观十年,二月初。

杨柳已经冒出了嫩芽。

春风拂面。

京师却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案子。

粮商哄抬粮价案。

几天之中,大唐的三大粮商都因此而被定罪入狱。

都等不到秋后处斩。

李世民直接批复,刑部那边就押送到菜市场,把这些哄抬粮价的粮商给斩首示众了。

同一时间,大唐邸报也在报道着这一次京师缺粮,并非是大唐没了粮食,而是因为粮食都在粮商的手中,他们故意而为之。

这一手,就是转化矛盾了。

原本,百姓们缺粮,粮价比较高,他们手中的钱都用来买粮食了。

生活又开始回归于贫苦。

民以食为天。

没了粮食,那就要没了活路啊!

百姓们自然是觉得官府不作为,觉得当今皇帝看不到民间疾苦。

所以,百姓们只有对官府,对朝廷不满。

然而,这个大唐邸报出来之后,再加上,还押送那些粮商在菜市场斩首示众。

这就是把自身的矛盾转移了。

百姓们恍然大悟。

哇!

原来,粮价越来也高,并非是朝廷不作为。

而是那些可恶的粮商在哄抬粮价!

实在是太可恶了。

百姓们不仅仅对自己怀疑官府、怀疑朝廷而感到愧疚,还会对朝廷非常感恩戴德,觉得朝廷出手,惩治了这些粮商,实在是大快人心。

最后,他们对朝廷的不满,转化为了对那些奸·商们的深恶痛绝。

这就是大唐邸报的好处!

这就是当朝廷掌握了天下舆论之后的好处!

也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

长安城的百姓组织了一批老人,带着万民伞,万民按过手印的万民书。

甚至是还有无数老人从寿衣上裁下来的各色布条,绸缎条,为大唐天可汗李世民制作了一袭万民福寿的披风。

此举,也算是千古未有之事了啊。

试问,哪一位皇帝做到了这一步呢?

这一下子。

整个天下都轰动了。

大唐的那些个大学士、学子们是争相写着稿子,称赞这件事情。

秘书监那边的稿子都堆满了整个房间。

还有很多人,开始即兴作诗,想要歌颂这一千古未有之事。

这一刻。

大唐天可汗的明德直接深入人心了。

当一百名男女耄耋老人举着伞,捧着万民书和披风,在二月春风中,沿着朱雀大街步行到皇城外的时候,引来了全城百姓的围观。

李世民得到消息之后,就连忙召集了还在官衙中的官吏们,带上了长孙皇后、太子李承乾、长乐公主等皇子皇女,出城来接受来自于百姓们的心意。

在百姓们的见证下,李世民亲自收下了万民伞,交给了身边的宦官,让他们撑起来,又接过万民书,表示要裱起来,放在宣政殿上,最后还披上了万民福寿披风。

最后,又是让李承乾等人搀扶着老者,一同前往太极宫,参加宴饮。

李世民要与民同乐。

在宴会上,李世民一一询问这些老者,家中可有了粮食,又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说一说。

百姓们的衣食住行、吃饱穿暖等生活问题,都询问到了。

这一番对话。

第二天肯定是原封不变地写在大唐邸报上面,成为大唐邸报上的头版头条的。

于是,第二天,在大唐邸报的宣传之下,这一场来自于京师百姓们和大唐天可汗的作秀,传遍了整个大唐。

原来,陛下是真的关心他们的疾苦,原来,陛下是真的心怀万民啊!

李世民在最后还说了,明年的开春之前,还要安排其他地域的老者入宫面圣,好让他了解各地百姓之生活情况。

这般爱民如子的皇帝,谁又不敬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