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凉州急报,边关告急(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3348 字 4个月前

这个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检验是否存在电。

如果能够得到钨丝,自然是可以很直接地检验出来,是否存在电流。

因为有了电,钨丝就会快速灼烧起来,然后形成亮光。

这就和试电笔是差不多的道理。

可是,在这个时候,想要找到钨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陈平安的旅行包里面倒是有手电,可以用手电的灯用来做这个实验。

可是,那东西属于秘密。

真要是拿出来了。

那他的身份岂不是就要暴露了?

可若是这发电机能发电了,去不用来产生光亮,然后在夜晚照明,岂不是和脱裤子放屁,没什么两样?

所以,在建立发电机的项目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附属项目。

那就是寻找到适合作为灯丝的材料,最好是合金金属,这样才能找到。

一般的铁丝、铜丝、金丝、银丝都是不太行的。

用脚踏车的机械动力形成的转数,然后发出来的电流,瓦数非常小。

一般的纯金属金属丝,恐怕是达不到那个点。

除了合金金属之外,还有那些陨石,也是可以在煅烧之后,进行冶炼,制作成为细长的金属丝,用来做试验。

不管多难,这东西出来了。

将作监对大唐的重要性,将会再上一层楼。

而且,对于世人了解科学,也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这个印象甚至是比以前的那些琉璃镜、火药等,更为直观,也更能够改变他们的原本的三观。

所以,就算是再怎么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这是在火药研究出来之后,陈平安才打算立项的原因,想要提前千年做出灯泡,可不是一件容易得事儿。

而火药都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得到了最佳的配方。

如今一个金属丝而已,只要是久久为功,必定会找到一个可以配合简单的机械动力的发电机,用上它的电流,发出光亮。

“磁和电这两个知识点,包含的内容太多,若是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学习,你们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

“所谓的磁,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和引力一样。”

“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引力也会越大,但是这个引力因为只有在非常大的物体上,也就是犹如我们脚下的大地,才能产生。”

“而磁,其实就是大地之下的磁铁。”

“这个磁铁不是人为创造,而是自然形成,对铁有着吸附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附……。”

陈平安一遍讲述,一遍给工匠们做着试验。

能够参与到发电机项目的工匠,自然是顶级工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对新鲜知识点的接受能力,都是经过了陈平安这些年来的很多知识点的冲刷之后,还能坚持下来的人。

……

慕容伏允不想再隐忍了。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交汇处,有一个都城,屹立在戈壁之中,慕容伏允以其深邃的眼眸和坚毅的意志,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他不想重蹈覆辙,和吐蕃的松赞干布和禄东赞一样,死的不明不白。

大唐很强,可是这丝绸之路带来的利益更大。

他眼红了。

或者说,吐谷浑的上上下下所有人都眼红了。

慕容伏允深知“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他首先着手于内部的整合与巩固。

他亲自巡视各地,安抚民心,强调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扩张领土,更是为了保护吐谷浑子民免受外来侵扰,维护吐谷浑子民们的尊严与自由。

同时,他加强了部落间的联盟,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增强了部落间的凝聚力,确保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能够团结一致,共赴国难。

在吐谷浑王国的深宫之中,夜色如墨,星辰点点,映照着大殿内摇曳的烛光。

慕容伏允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凝重而坚毅,他的目光穿透了四周的寂静,仿佛能洞察到国家深处的每一丝波澜。

大殿之内,几位重臣与部落首领围坐,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慕容伏允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诸位爱卿,近日来,我吐谷浑虽得山川之利,然外有强敌环伺,内有部族纷争,民心未稳,士气不振。吾心甚忧,故今夜召集尔等,共商大计,以求内部整合,凝聚民心士气,共克时艰。”

一位部落首领站起身,神色忧虑:“大王所言极是,近年来部族间因物资分配不均,时有摩擦,长此以往,恐将削弱我吐谷浑之根本。不知大王有何良策?”

慕容伏允微微点头,目光中闪烁,开口道:“吾意已决,首要之务,乃在于公平分配资源,确保每一部族皆能安居乐业。吾将派遣钦差,遍访各部落,详细了解其所需所急,而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牧场、水源及狩猎区域。同时,设立监督机构,确保政策得以公正执行,杜绝贪腐之弊。”

另一位重臣接言道:“大王英明,然民心士气之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除却物质保障外,精神激励亦不可或缺。臣建议,可于国内举办比武大会、狩猎竞赛等活动,既可锻炼勇士,又可增进部族间的交流与团结,同时设立奖赏,以激励民心士气。”

慕容伏允闻言,赞许地点了点头:“此计甚妙!吾将亲自督办此事,让勇士们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也让百姓看到国家的繁荣与希望。此外,吾还欲推行教育,开设学堂,让子弟们学习汉文、兵法及治国之道,培养未来之栋梁,使吐谷浑不仅武勇,更兼文治。”

这时,一位老臣站起身,声音虽苍老却充满力量:“大王深谋远虑,老臣佩服。然则,整合内部,还需重视民心所向。建议大王广开言路,设立谏议之制,让百姓与士人皆可上书言事,如此则上下一心,何愁国家不强?”

慕容伏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卿所言极是,大唐天子有言,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吾将即刻下令,设立谏议院,广开才路,集思广益。同时,加强与百姓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解决他们的疾苦,让吐谷浑成为百姓心中的乐土。”

他要先安抚这些人,还要获得他们的支持,才能集结吐谷浑现有的所有力量,给大唐一个重重的一击。

只有这样,大唐才不能轻视吐谷浑,才不干轻举妄动。

最后,他再派出使臣,让大唐天子割让丝绸之路上的一半利益。

从而壮大吐谷浑。

什么不割地、不赔偿、不和亲、不称臣?

他要打破大唐天子立下的规矩!

慕容伏允进行了大规模的动员。

他选拔了部落中最勇猛的战士,组建了精锐的骑兵部队,这些骑兵擅长在高原和山地间快速机动,是吐谷浑军队的灵魂。

此外,他还招募并训练了弓箭手和步兵,以丰富军队的战术体系,提高整体战斗力。

慕容伏允亲自督战,确保每一支队伍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战争不仅是兵力与勇气的较量,更是物资与后勤的博弈。

慕容伏允深知此理,他下令全国上下积极筹备战争物资,特别是粮草和马匹。

他组织了大量的民夫和商队,从各地搜集粮食、草料和武器装备,同时加强了对马匹的饲养和管理,确保军队在长途奔袭和作战中能够有足够的补给。

此外,他还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以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前线。

这就是吐谷浑上下一心的好处。

没有吐谷浑的那些贵族们、勋贵们、文臣武将们,还有那些商贾们的支持。

他是没办法做到能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中,集结十万兵力,以及这么多的粮草辎重。

不仅如此,慕容伏允也格外重视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他派遣了多名间谍和密探潜入大唐境内,收集关于大唐军队布防、将领才能、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情报。

同时,他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获取更多关于大唐的情报。

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只有充分了解对手,才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

大唐在吐蕃那边弄出来一场石破天惊的霹雳,吓得吐蕃上下直接跪了。

但是,当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后,却又十分不满,更是愤慨。

因为大唐用霹雳杀死了他们最伟大、最聪慧的赞普,他们的松赞干布!

有人想要为他们的赞普报仇!

慕容伏允自然是利用了吐蕃和大唐之间的不可消磨的仇恨,收拢了这些人。

让他们参与到这一场反抗大唐的战斗中。

在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慕容伏允开始着手制定具体的战略部署。

他根据情报分析的结果,确定了攻击的重点和方向,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计划利用吐谷浑骑兵的机动性优势,采取突袭和游击战术,打算不断骚扰和消耗大唐的兵力,逐步蚕食其领土。

同时,他也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制定了多套备选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随着战前准备的逐渐完成,吐谷浑王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氛围中。

慕容伏允站在高高的王座上,望着远方的大唐疆域,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大唐的天可汗,不是不可战胜的!

……

“报!”

“凉州急报!”

“吐谷浑大军压境!边关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