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监国太子(1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900 字 4个月前

长孙皇后抱着睡着了的小兕子,慈爱地听着李泰的哭诉。

她这一次没有怀孕。

嗯。

李世民还是有一些私心的,要论关心程度,长孙皇后要比李渊更多。

他谨记长孙皇后身体比较羸弱,所以不能过于伤元气。

所以如今都不打算让长孙皇后再怀孕,有一个小兕子就可以了。

李世民不想长孙皇后过早地离开了他。

更不想李承乾没了长孙皇后的关爱,以及自己独自养育小兕子,到了晚上黯然伤神。

再然后,那真的是各种调养了,每天锻炼五禽戏,还会膳食理疗。

以及,孙思邈拿到了伤寒杂病论,医术更上一层楼。

长孙皇后的哮喘病什么的,也都减弱了不少,连李世民的风眩病都减轻了。

如今五月初夏的天气,长孙皇后的气色还算是不错。

李泰哭诉了好一会儿。

见到长孙皇后一直都是温和地抱着妹妹,坐在那里听着,似乎都不怎么心疼他。

这一下子,真的要破防了。

“母后,贺州那等地方,孩儿真的无法住呀……。”

长孙皇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咳咳,青雀,你好像又长高了一些呢。”

“你在贺州建立的罐头厂挺好的,那白梨罐头也挺好吃,赵王见了白梨罐头,还提了一句,冰糖雪梨可止咳。”

“当时京师之地的白梨罐头很快就卖完了,梨子也因此涨价。”

“你父皇还夸赞了你,说你在贺州做的很好。”

“却也需要坚持,要做的更好。”

“先贤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你乃是大唐的魏王也,自当吃苦耐劳,为万民谋福。”

“如此,才不会辱没你父皇之名。”

李泰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自己这般长时间,没回来看望母后,如今回来,再放肆痛哭流涕一番,定然能够感动母后。

却不想,母后竟然说出这话。

寒心了。

破防了。

有一种阿耶不爱,妈妈不疼的忧伤。

李泰擦了擦脸颊的眼泪和鼻涕,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抽噎着说道:“嗯,母后教导的是,孩儿不能忘,也不会忘,一定治理好贺州之地,不辱没父皇之名!”

“母后也要好生地照顾好自己,孩儿会一直给您写书信,诉说孩儿在贺州的所作所为的。”

长孙皇后看着如此的李泰,还是有一些不忍心。

手心手背都是肉,也都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血脉相连着呢。

可是,她也知道,自己一旦心软了。

把李泰留在了京师。

那便是对李承乾最大的伤害。

不仅如此,可能以后还会出现兄弟阋墙的悲痛之事。

那时候,就是她的仁慈,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去吧。”

“也好生地照顾好自己,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做到你力所能及就好。”

“母后……还是希望你能够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活着。”

“不用承担太多你不应该承担的东西,也不必做一些超出你能力的事儿。”

李泰算是完全明白长孙皇后的心思了。

她不是不知道他的心思,只是在大哥和他之间,最后选择了大哥。

……

李承乾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有了监国之权。

只不过,他也发现自己就是激动了那么一会儿。

毕竟,现在是阿爷的祭日,他若是过于高兴,被臣子看到了,肯定要在圣前弹劾的。

这要是被拿捏了,估计监国之权就没了。

二来,阿爷对他也很好,如今阿爷病逝,他也是真的难过,忧伤大于喜悦。

再加上,李承乾可不是史册上那位李承乾,跟在李世民身边耳读目染、言传身教,心性也坚韧了很多,眼界也高了,人也自信,更有城府。

他很明白,没什么大的变故,他的太子之位就没有人能够撼动。

那么,他早晚都会得到监国之权。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已经进入了户部,也开始培养起来自己的班底,以及,有了一些权柄。

这权力的味道,也就并不是很大。

监国之权,责任重大,又是在这国丧期间,更是有着很多人盯着他呢。

喜悦之后,更多的还是慎重。

国丧之礼这一政务,李世民已经交给了鸿胪寺、宗正寺等官署负责。

如今要防备的就是有人在国丧期间闹事儿。

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要防备。

因为他们都知道,国丧期间,像是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都是要在京师参加太上皇李渊的丧礼。

边关之地,相当于是没有了大都督坐镇的。

地方上的亲王、都督等,也都回到了京师,也没有人坐镇,一旦出现什么乱子,到时候可能就无法直接指挥到位,把局面控制起来。

随着一声清脆的钟鸣,李承乾缓步踏入大殿,正式开始了他的监国生涯。

他端坐在龙椅之上,虽然那把椅子还略显空旷,但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首先宣读了父皇李世民关于自己监国的旨意,随后便开始了对国事的处理。

面对堆积如山的奏章,李承乾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

他耐心地阅读着每一份奏章,认真听取官员们的汇报,并尝试着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出决策。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他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到大唐的兴衰和百姓的福祉。

李承乾跟着李世民这些年,也知道,哪一些地方是可能出现乱子的。

比如……河南道,这个地方以前叫做河北,也叫做燕赵之地。

至于原因,自然还是历史遗留问题,当年,窦建德在河北之地声望很高。

而虎牢关一战,窦建德直接惨败。

李唐最后没有接受窦建德的投降,而是杀了他,以绝后患。

但是这么做,却让跟着窦建德的那些个部下们心生怨恨,窦建德对他们不错,李唐却直接杀了窦建德,那就是杀了他们的恩人。

故此,李唐立国之后,对于燕赵之地的控制,一直都是比较严格的。

甚至是派遣了驸马都尉柴绍,亲自去幽州。

再加上,罗艺在冀州谋反,也是损耗了燕赵之地的元气,导致这地方在大唐境内的风气也不太好。

李承乾看了看来自于幽州的大小奏章,也是松了一口气。

目前为止,一切都还算是安稳。

在监国的过程中,李承乾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稳重。他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善于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的决策果断而又不失谨慎,赢得了朝臣们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在盛唐的晨曦中,大明宫内的太极殿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映出两道长长的影子——那是太子李承乾与谏议大夫魏徵。

“殿下,监国之事,非同小可,乃是国家之根本,社稷之安危所系。”魏徵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臣以为,殿下需从三个方面着手,方能不负圣望,安邦定国。”

李承乾闻言,正色道:“愿闻其详,魏公请讲。”

“其一,明法度,以正朝纲。殿下监国,首要之务便是整顿朝纲,确保法度严明,无论亲疏贵贱,皆需一视同仁。唯有如此,方能树立殿下之威严,使百官敬畏,万民归心。”魏徵缓缓道来,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李承乾点头,若有所思:“魏公所言极是,法度乃国家之根本,吾必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其二,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殿下应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贤能之士,充实朝廷。唯才是举,方能集思广益,共谋国是。同时,亦需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确保政令畅通,上下一心。”魏徵继续阐述。

李承乾颔首赞同:“人才乃国家之根本,魏公之言,正合吾意。吾将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人才选拔与培养,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三,体恤民情,以安民心。殿下需时刻关注百姓疾苦,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确保民生安定。同时,加强边防,抵御外侮,保境安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得民心,固国本。”魏徵的声音中多了几分温情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