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如随着宋璟等人一起死了算了!”
“好好一个开元盛世,结果就这样被他亲手葬送了。”
“朕恨不得打死他!”
陈平安只好劝说道:“陛下,这开元盛世,也有着李隆基的一大份功劳,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再由他亲手毁了。”
“也算是另外一种因果了吧。”
李世民却道:“怎么,你现在相信起来因果之说了呢?”
陈平安连忙道:“没有,只是觉得李隆基的晚年昏庸,其实……很早就有了先兆。”
这句话,多少有一些大逆不道了。
不过,李世民听了,却直接泄了气。
坐了下来。
陈平安则是上前,捡起了史册,重新放在了李世民的身前桌子上。
沉默了一会儿。
李世民再一次拿起了史册。
哥舒翰守潼关、郭子仪败叛军、颜杲卿为盟主讨伐安禄山,于大局大势上,似乎安禄山的起兵谋反,不太可能成功。
陈平安也说了,大唐还有两百多年的国祚,不至于在这一次就亡了国。
李世民这样安抚着自己。
“呼……。”
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放下了史册。
又连喝了几杯茶。
这才开口道:“你说开元盛世乃是李隆基一手缔造,然后由他亲手毁了。”
“这一点,朕不太认可。”
“神龙政变若是没有张柬之等人,若是没有狄仁杰的长远布局,以李隆基一人之力,怕是很难。”
“他一个临淄王,又何以能够趁势而起,还可以斗得过太平?”
“说起来,这开元盛世之始,应该是张柬之等人的功劳最大!”
“李隆基不过是借力罢了。”
“而后面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有好有坏,一半一半了。”
“仁政也有,糊涂账也不少。”
陈平安则是回道:“陛下冷静下来了就好,在臣看来,当时的李隆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
“因为张柬之等人不可能扶持李适之这等皇室宗亲登基,唯一能选的,也就是李显、李旦的那些儿子。”
“毕竟,大唐已经易主过一次,姓了‘武’,张柬之等人不会想看到大唐再一次改姓。”
“所以,必然是李旦、李显之子。”
“而这些皇子之中,也就只有李隆基当时的表现,能够入得了他们的眼。”
“张柬之等人也是聪慧之人,心气儿和眼光都高着呢。”
“不然,也不会在神龙政变的时候,找上李隆基,一起合谋了。”
“只是,没有人能够看得到未来,完全看透人心和人性。”
李世民点了点头。
“说起来,最大的缘由,就是李隆基没能受到良好的教导,是也不是?”
陈平安回道:“是。”
李世民再度点头,说道:“其实,朕看了这史册,生气之余,又有一些释然。”
“李隆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导,以至于看似明君,却在晚年成了昏君。”
“心性不坚定,眼光不长远,被帝王之权柄给影响了心智罢了。”
“而与此同时,另一位,同样是皇室宗亲之人,却能够在没有家族长辈之教导的情况下,还能够自学成才,成为大唐之名臣,足以说明……儿孙自有儿孙福。”
“当然,也不能放任之,教导还是要教导的,就是不再像是以前那样,担心教好了太子,教不好皇太孙,教的好皇太孙,却不可能教会皇太孙之子。”
“我也不可能活的了那么长的时间,不是吗?”
陈平安没有办法回答李世民的这个问题。
故此,沉默就行了。
李世民看了一眼陈平安继续道:“既然如此,那朕只要是教好了李承乾,也告诉他,一定要教好下一代的储君,避免皇位之更替带来了血雨腥风。”
“最好是这样一代一代教下去,一代一代培养贤明的储君,才能保证大唐的国祚更久远。”
“可是,这也不太可能,保不准,李承乾也就是下一个李隆基。”
说到这里。
李世民似乎有一些烦躁了。
又喝了几杯茶。
“所以……释然了。”
“顺其自然吧。”
“就像是你说的,做好当下,不负韶华。”
陈平安连忙行叉手礼道:“陛下英明!”
这也是真心实意。
李世民悟了,那他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写史册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