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将作监不养纨绔子(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207 字 5个月前

之后出现了六位干布,分别掌控着六个区域。

并且也在第一时间,派遣了使臣,前来大唐,请求天可汗的分封。

李世民也很大度,直接加封了六个干布。

从此之后,吐蕃想要自我统一,那是不太可能了。

大唐想要的天下大同。

从此之后,吐蕃便是大唐的附属国,也是大唐的臣子,更是大唐的子民。

大唐将会在吐蕃那边建立佛寺,还会建立学堂。

教导他们如何制作更纯净的青稞酒,再加上好的包装,做成高档的青稞酒,再通过丝绸之路,卖到波斯、拜占庭等地。

如今,波斯等地已经喜欢上了东土大唐的白酒、葡萄酒、果酒。

可以说,酒文化是一个传播速度最快的文化之一了。

只要是武士,就没有不喜欢喝酒的。

酒壮怂人胆。

这酒啊,越喝越上头。

还会教导吐蕃人耕种,高原之地也可以种植,就是这很多作物不耐寒。

不过,像是藏·红花,葡萄等,在这种高原地区产出还是可以的。

所以,一个火药,直接改变了吐蕃的发展之路。

有着大唐这个天朝上国,他们的子民以后必定会过上好日子。

至于大唐的百姓们看了土罐子的威力之后,也能联想到战场,联想到那石破天惊的效果。

不过,还是会被大唐邸报带偏的。

因为大唐邸报上面已经详细地描述过这个土罐子的作用,那就是开山,修路。

大唐将会在这之后,用土罐子来开山,缩短各地的路程。

除此之外,不会他用。

至于到底会不会他用,那自然只有李世民知道了。

陈平安看着这一次招新的名单,上面有着不少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姓氏。

特别是程处亮、程处弼,长孙涣、长孙濬、尉迟宝琳、尉迟宝琪、尉迟宝环……。

特别是尉迟宝环,这都没成年呢,就送到了将作监这边来了。

来干啥?

想要学习火药制作方法吗?

陈平安觉得应该不太可能,他们也应该很明白火药的重要性和威力,肯定是碰不得的。

谁碰谁死!

李世民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不好杀大臣的皇帝,为了洗白自己玄武门之变的名声,自然也要做到能够让自己的大臣们善始善终。

可是,再大度的帝王,在火药这种事情上,肯定是无法大度的。

当然,到了宋朝、明朝时期,火药是完全普及了,再怎么禁止,也不可能了。

那些个炼丹的道士,又或者是一些方士,估计都能够学到如何制作火药。

比如宋朝时期就有着的火炮,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个轰天雷凌振,制造了子母炮、风火炮、金轮炮等火炮和火铳。

只不过,那时候的技术还是不成熟,威力不是很大,还容易炸膛。

所以也就不被重视。

陈平安不觉得他们是为了火药而来的。

程咬金、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也都是老狐狸,不可能不知道火药的重要性,不知道这东西碰不得。

最可能应该是想要学技术,看出来将作监对大唐的重要性,也看出来,他们的那些儿子,不太可能有他们那般的能耐,还能够带兵作战,获取军功。

读书估计也读不好。

既然如此,不如送到这将作监来,学一门手艺。

陈平安想了想,还是打算收下来。

来者不拒。

最后还是要看他们适不适合,有没有这个天赋。

要是没有天赋,那他也没办法了。

不适合就是不适合。

“先把他们安排在前院,还是按照以前的规定,不必区别对待。”

“记住,如今的将作监乃是国之重器。”

“他们若是不听话,就训,训了之后还不听话,还是一个纨绔子弟。”

“那就直接扫地出门。”

“我相信,他们不会还在门外面叫唤,那时候,丢面子的是他们,不是将作监。”

“这将作监可不是一般的官署,什么人都能够送进来,养着一群大少爷!”

田季行叉手礼道:“喏。”

陈平安觉得想要壮大将作监,想要让将作监从此之后,和国子监一样的重要,成为为大唐帝国培养国之重臣的地方,就必须要接受这些勋贵们的二代们。

这也是他本来的规划之内的事情,只不过,陈平安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火药,就能够做到了。

看来,火药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

第一次的工业革命的开端是纺织机,而大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可能记载的就是火药了。

将作监这边的工匠们在这之后的自信心都要比以前强多了,而自尊心也比以前要强。

要知道,以前的工匠们那都是苦力一样,隋炀帝东征高丽的时候,为了造战船,也是死了不少工匠呢。

而陈平安来了将作监,不仅仅是教了他们手艺,还教了他们很多知识,又给了他们晋升的机会。

很多次都是去皇帝那边邀功,给了嘉赏,还会加官进爵。

这在以前,那都是奢望。

想都不敢想呢。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长安城的将作监上,这里是大唐帝国负责营造、修缮皇家建筑的机构。

长孙涣与长孙濬,两位被长孙无忌扔到了将作监的兄弟,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练。

只不过,将作监的日子,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艰苦许多。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他们便需起身,跟随工匠们一同前往工坊。

先从打铁开始,长孙涣与长孙濬穿着将作监定制的衣袍,手执工具,与工匠们一同打铁,汗水浸湿了衣背,双手也因长时间的劳作而磨出了血泡。

然而,这些身体上的苦楚,远不及心理上的煎熬。

在将作监,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长孙家族的子弟,而是与众人无异的劳作者。

有时,他们会因操作不当而受到工匠们的责备;有时,又会因进度缓慢而面临上司的责难。

但长孙涣与长孙濬并未因此气馁,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每一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每一次挫折中磨砺意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孙涣与长孙濬逐渐融入了将作监的生活。他们开始理解工匠们的艰辛与不易,学会了尊重每一个劳动成果。同时,他们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为将作监的营造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方案。

正所谓,有力气的出力气,有脑子的出点子。

尉迟宝琳、程处亮等人,就空有一身力气,对打铁什么的,也是手到擒来。

而长孙涣、长孙濬就学会了出点子,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项目,改良一些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