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惊世的火雷,破败的吐蕃(1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197 字 4个月前

太极宫。

某一个偏殿中。

李世民、李靖、李勣、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程咬金等秦王府的老将们齐聚在一起。

“那土陶罐子的威力,你们也看到了。”

“这等惊天地、泣鬼神的武器,必定要在一个惊天动地的声响中,被世人所知。”

“而最近,吐蕃那边的探子回来了。”

“禄东赞、松赞两人为了保住密宗的地位,打算迁都逻些,在逻些建立一座布达拉宫,为他的王宫。”

“为了让自己的王宫在那天山之地,成为最豪华、最辉煌的国都。”

“松赞和禄东赞两人拿出了所有的家底,再加上,还有密宗的支持。”

“已经动工了一年的时间。”

“到如今,快要完工了。”

“正好,朕也有了这一个强大的武器。”

李世民说完,直接把一只黑旗插在了逻些山上。

意思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松赞的王宫完工之日,便是火药出世之时。

这件事情也非常隐秘。

所以,李世民也只是叫来了李靖等人。

而他们初次见到十个土陶罐子埋在地下,被一只火·箭点燃,再“轰”的一下,直接炸开。

那冲天的火光。

吓了他们一跳。

差一点儿就一个哆嗦,直接坐在地上了。

见到冲天的火光,听了李世民的解释之后。

长孙无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自己的那几个儿子,送进将作监。

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送进将作监。

只有在那里,才能让长孙家有一个未来。

至于李靖、李勣等人,则是喘着粗气。

李世民提到的,这个土陶罐子若是在敌军的脚下被点燃了,那场面,绝对壮观。

作为绝世武将,他们的脑海里面很快就浮现出来了。

火光冲天的瞬间,敌人的贼兵被火光炸飞的血腥场景,以及战马、人都可能尸骨无存的场面。

他们这些人也终于是知道了陈平安为何能够独得李世民的宠信,甚至是超过了他们这些老臣的原因。

现在想一想,以陈平安之才,已经可比圣人了。

就是这火药,足以让李世民宠信陈平安,给他一个免死金牌都不为过。

毕竟,任何一个人,在掌握了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武器之后,都不会安于现状。

这可是千军万马都不怕的最强大的武器啊!

而如今,李世民似乎想要用这个武器来彻底征服吐蕃,解决西关边军的压力。

就是这做法……。

若是魏徵在这里,恐怕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而李靖等人却也只是沉默了片刻,最后,还是李勣站出来,行叉手礼道:“陛下,臣以为若能以石破天惊、覆灭一国来迎接火药的出世,确实是配得上火药的重要。”

“自从吐谷浑一战之后,吐蕃损伤惨重,不敢再在边关挑起战火。”

“可是,松赞和禄东赞都是野心勃勃之人。”

“这几年又是休养生息,又是促进吐蕃商人经商,以青稞酒、耗牛、羚羊、冬虫夏草、郁金香为商品,获得了不少的钱财。”

“若是真的让他成功迁都,保住了密宗在吐蕃的地位,再利用机会,打压中原佛门、道门,甚至是直接反扑,扣下了吐蕃之地的所有唐人,最后大军下山,也是必然。”

“若能兵不血刃解决吐蕃之患,稳固大唐边关,避免一场于西关的战争。”

“也未尝不可!”

李勣是赞成的。

作为一位武将,已经见过了很多的生死。

所以,他觉得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仁义、或者是不仁义的。

毕竟,若是不做,吐蕃若是大军下山,到时候,西关成了战场,死的人同样很多。

而那时候,死的还可能是几万大唐的将士们。

既然如此,那不如让吐蕃多死一些人。

李世民看向了李靖等人,也需要他们的支持。

李靖深呼吸一口气,也是下定了决心,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茂公之言,乃良策。”

他也看得出来,李世民是一定下定了决心,仅仅是他一人之言语,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李世民的决心。

既然如此,那不如顺应圣意。

这件事情,说到底,也就是有一点儿不仁义。

可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吐蕃的大军下了天山,劫掠西关,在大唐境内烧杀抢劫,就算得上是仁义了?

所谓的仁义,还是要能够让大唐的子民们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这才算得上是仁义。

平阳郡王陈平安当初在那朝堂之上,也有过言语,说是,凡事都有利弊。

李世民想要做的这事儿,利自然是大于弊。

长孙无忌等人也是赞同的。

火药这个强大的武器,自然也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动静,来迎接他的降世。

让世人、番邦等都知道,大唐如今最强大的武器……火药的威力。

松赞和禄东赞想要和大唐和亲,想要迎娶大唐的公主,为松赞提高声望。

可惜,李世民现在是铁了心,不答应和亲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和亲就是让公主在番邦之地受罪,大唐乃天朝上国,岂有让自家公主去受罪的?

此乃打了自己的脸面。

李世民不同意和亲。

有喊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偿、不割地、不称臣的口号。

朝野上下更是一片称赞。

所以,松赞和禄东赞的谋划也就落空了。

又想着能够占据吐谷浑,从而把控整个西域丝绸之路。

以战功来提升自己的声誉。

结果,吐谷浑一战,吐蕃损伤惨重。

禄东赞也见识到了大唐铁骑的强大,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吐蕃大军只有依靠天山之险,才能挡得住大唐的精兵强将。

没了天山之险,那就是乌合之众。

所以,从这之后,禄东赞都是不再想着,让吐蕃的大军下天山了。

而面对吐蕃这几年出现的越来越多反对密宗,反对松赞的暴政之声音。禄东赞选择了迁都,把皇都建立在逻些,这里是他和松赞能够完全掌控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才有可能控制吐蕃的其他贵族,从而完全统一吐蕃。

禄东赞也有过谋划,只要是控制了吐蕃的贵族,他就再去调查那些反对的声音。

他总觉得,这些人的背后就是大唐。

大唐不可能会放任吐蕃不管,不会让吐蕃这么的安稳地发展壮大的。

只不过,在没有控制住吐蕃的贵族们,在没有完全掌权之前。

松赞和禄东赞还是不想和吐蕃的贵族们直接闹翻了,也不想密宗真的被中原佛门给取缔了。

史册上,是贞观七年的时候,松赞和禄东赞把国都从山南琼结迁到了逻些的布达拉山。

而这一次,因为李世民对吐蕃的布局,也因为提前开发出来了丝绸之路。

最后又引诱禄东赞攻打吐谷浑,却又立即出兵,吞下了吐蕃下了天山的大军,以至于吐蕃元气大伤。

松赞和禄东赞两人也就失去了他们的威信,有一些贵族趁机发展起来,想要取而代之。

以至于原本定下的迁都之谋划,一直到了贞观八年的年底,才算是定下来了。

密宗为了自己在吐蕃的地位,也选择了大力支持松赞和禄东赞。

因此,这一次的皇都和史册上的相差不大。

再加上,有一些地方,甚至是用上了昂贵的水泥,还有请了大唐的一些工匠。

皇都也更为庞大和金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