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对李隆基大为失望,还是一天杀了三个儿子。
如今,又抢了寿王的王妃。
若论薄情寡义,李隆基甚至是比李治还要无情。
李治还会宠爱太平公主,在废了王皇后、长孙无忌等人之后,也没有因为用完了武氏,就直接狡兔死、走狗烹。
而李隆基呢,张柬之等人力举他为大唐太子,扶着他上位,登基为帝。
结果事后没多久,李隆基就利用武三思而罢了他们。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帝王而言,可能有一些无情了,手段低劣了一些。
如若是李治等人,可能觉得很正常。
毕竟,张柬之等人已经是功高盖主了。
皇帝对于这些功高盖主的大功臣,一般不会主动去打压他们,又或者是下罪于他们。
这样显得皇帝昏庸,不讲义气。
一般,皇帝会扶持一个奸臣,让他和这些大功臣们斗法。
等到奸臣把大功臣给斗下去之后。
皇帝再出面,问罪于奸臣,把他给杀了,来平民愤。
这样一来,就能够显得皇帝英明神武。
所以,在李世民看来,李隆基除掉张柬之等人的手段没什么错,就是这时间上太急了。
好在,这时候,经历了武周之后的很多人,都渴望大唐能安宁下来。
大家也都认了。
张柬之等人的死活,和大部分百姓们的安宁日子,是没有冲突的。
就是抢了寿王的王妃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过于无情,也实在是没眼看。
李世民直接把史册丢在了桌子上。
“李大亮在工部视察,北地修建长城的工程问题比较大,为了北地长城,朕已经安排了褚遂良去巡察了。”
“他倒是对这州州通的官道大为赞赏,说是百姓们的出行更为方便了。”
“以前,从京师到冀州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如今能够省去六天的时间。”
“各地百姓都对这官道赞不绝口。”
陈平安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这官道更利于商贾,至于各地百姓,恐怕还没有便利到他们。”
李世民疑惑道:“为何?”
陈平安解释道:“陛下,现在的百姓们其实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前往其他州城,还需要路引。”
“若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百姓们肯定是不太愿意出行的。”
“而往来最为频繁之人,应该就是行脚商了。”
“行脚商可位居第一,然后就是其他的商贾,再然后就是学子、官吏、官差、农工等。”
“百姓们出行,用双脚往来州城之间,可能需要好几天。”
“这么长的时间就会劝退很多百姓。”
李世民听完,也点头道:“确实如此,不过,你也说过,想要富、先修路,这路修好了,本就是最先方便那些行脚商。”
陈平安道:“陛下,其实,方便了行脚商,也算是方便了百姓。”
“等以后,这出行工具越来越多,甚至是有着可以带动十几人出行,几十里路,也就只需要十几文钱。”
“出行的人就会多起来,若是只需要几文钱,出行的人会更多。”
“而现在,行脚商们往来更为方便,他们就可以选择买卖保存期更短的货物。”
“百姓们也会赚点养家糊口的钱。”
“千年之后,每一次的节假日,官方还会报道这一次的旅游出行人数。”
“因为旅游出行的人数越多,也就代表着百姓们的日子更富裕。”
“毕竟,有了钱才能出行。”
八年的时间。
大唐十道的官道经过了拓宽、硬化、架桥之后,确实是方便了不少。
从京师到冀州这一条路,就方便了沿途经过的村落、县城、州城。
官道经过的村子,村民们出行也就方便很多。
特别是有一些地方,架了一座桥梁以后,百姓们出行也就不必要翻山越岭,选择从最窄的河道过河。
这种方便,自然也是一个方便。
唐朝时期的城市,尤其是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是政治权力的集中地。
城市内部布局往往以体现政治权力的官邸为中心,如“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模式,显示了城市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城市的行政等级也决定了其政治地位,不同等级的城市在政治资源分配上存在差异。
相比之下,乡村在政治上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和基层治理的职能。
历代王朝为了加强统治,往往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将富强之士举家迁到都城及其他城市,这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政治中心地位,同时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政治不平衡。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工商业聚集的地方和商品交易中心。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使得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一些地方政治城市如扬州、成都等,依靠经济实力有效提升了自身影响力乃至政治地位。
乡村经济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
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距。
而且,州城居民包括官员、商人、手工业者等多种职业群体,形成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
州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更为多样化和现代化。
同时,乡村社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民为主。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较为传统和保守。
城乡之间的社会结构差异也导致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平衡。
历史上,隋唐时期的陆路交通发达,大运河的开通也为商品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这些交通和通讯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乡村地区的交通和通讯条件相对较差。
州城是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设施。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的教育和文化资源相对匮乏,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所以,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差异化的存在,从古代延续至今。
只不过,千年之后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促使着城镇化发展,乡村人口大迁徙。
陈平安觉得这种大迁徙其实也一直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