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想直接买他的技术。”
“别妄想了,这样的技术,人家会卖吗?前面我们花了50亿都没有买到真东西,这回你说多少钱他才会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啊,他也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技术。他现在把井水恢复了功能就表明了态度。”
“技术这种东西,不像资源,只要人家不想卖,你是拿不到的。除非你能偷。”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拿他需要的东西交换。买,不一定用钱,也可以用其他东西。”
“那你知道他需要什么吗?”
“我试探过,他说看看我能不能搞到《四库全书》的原本。然后才和我谈。”
“噢?他喜欢古籍收藏?但这《四库全书》的原本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吧?”
“是啊,本来我以为只是有点难度,谁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
“你调查过了?”
“是的。《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 ,举全国之力,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卷,余册,约八亿字。
“乾隆47年完成初稿,乾隆57年成书。当年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淙阁和杭州文澜阁。
“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淙阁、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文澜阁在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
“因此,真正完整的《四库全书》原本存世的仅有3套。其中原藏于故宫最为珍贵的文渊阁本,在1948年被运至台湾。目前,仅剩下文溯阁本和文津阁本两套,分别藏于甘肃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
汪继德听完,沉吟半晌道:“这是国宝,岂是个人可以拥有的。他这就等于明白地告诉你,没什么可谈的。”
“是啊,不过,我还可以继续试探。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如海经你这么一提,我觉得对方好像是对古籍比较感兴趣。虽然《四库全书》我们搞不到,但是其他的古籍说不定他也会感兴趣啊。”
“普通的古籍恐怕不行,必须要有一定的份量。”
“如海,我们汪家倒是有一本祖传的古籍,也不知是哪一辈传下来的,老祖宗只说是一位恩人相赠。只是年代太过久远,那书中的文字都是古体,玄奥难懂。这一代一代传下来,也不知道有何用处。我看留在我们手上也没什么价值,说不定他还能感兴趣。”
“那书在哪里?”
“你跟我去取。”
汪继德下床,穿了鞋,又从床头的一个保险柜里取了一串钥匙,领着汪如海直奔一处地下室而去。
地下室的入口设了一道厚重的铁门,汪继德先在密码盘上一会左旋,一会右旋,转了好几次,然后只听“咔哒”一声,他拉开了锁孔的保险栓,盖板上露出一个小孔,隐约可见里面的锁孔。汪继德找到一把钥匙插进锁孔,顺时针拧了一圈,然后,“咔”的一声,锁开了。
两名保安过来一起用力,10公分厚的大铁门被缓缓推开。
汪继德拔出钥匙,拉回保险栓,将锁孔盖上,又把密码盘打乱。然后和汪如海一起走进了地下室,两名保安把大门关上,守在门口。
汪继德开了照明灯,伸手在墙壁上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按了一下,解除了安防报警系统。然后父子俩一起向前走去。
下了二十多级台阶,又向前方起了十几米,通道开始出现转弯和岔道,通向不同的方向,通道两边有几处铁门,外观一模一样,都是紧锁的,也有密码盘和保险栓。
通道像迷宫一样,而且长得一模一样,但是在岔道口处,通道的顶部都有一个标识牌,那标识牌画得就像扑克牌背面的花纹,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转过几个弯,在一个岔道的中间,汪继德在一个铁门前停下了。
汪如海早就转晕了头,如果不是汪继德带着他下来,他此时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汪继德又在密码盘上一通操作,拉开保险栓,露出锁孔,然后,又在那串钥匙上找出一把钥匙,打开了铁门。
汪继德开了灯,室内如同白昼。这一间密室并不大,呈长方形,面积不到20平方,但是十分干燥,并没有地下室那种阴暗潮湿的感觉。
门的两侧靠墙各摆了一排货架,货架上摆了许多古董,都封在透明的玻璃盒子里,保护得很好。
与门相对的那面墙,摆了一张枣红色的长桌子,桌子上摆了两件青花瓷器,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的。
汪继德拿开那两件青花瓷器,又让汪如海和他一起挪开了那张厚重的枣红色长桌。
汪继德在墙上找到了一个芝麻大小的小孔,如果不注意,还以为那是墙上的一粒砂子。他在钥匙串上找到一根钢针,捅了进去。
忽然,那面墙壁上有两块墙皮缓缓地凸出来,并逐渐向两边打开,原来那里是一道暗门。
暗门里面的空间很小,不足一个立方。里面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个油布包。
汪继德取出那个油布包,放在那张枣红色长桌上。然后,慢慢地打开。
油布一共包了三层,打开后,里面是一个紫檀木的盒子。
汪继德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本已经泛黄的古籍。
喜欢湖心有个小岛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湖心有个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