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直播

能耐一无所知。

后世依照达·芬奇草图制出的青铜马在当时,跨界干活不是什么大事。

专攻雕塑的米开朗基罗后来不还是乖乖画了西斯廷壁画吗?

想象一下达·芬奇的大卫像吧。

艺术史只怕要改写了。

米开朗基罗显然无法容忍这种可能性。

与爱好广泛,将艺术与科学求知混为一谈的达·芬奇不同,驱使米开朗基罗的是愤怒。

这种愤怒并非导向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灼灼燃烧,攻势如火的创造力与好胜心。

同时代的画家瓦萨里为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都立过传。

虽说这位瓦萨里偶尔嘴上跑火车,夸起人来可一点不含糊,形容米开朗基罗时极尽溢美之词。

「天才」这个概念是随着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而出现的。

惊才绝艳的个人,以一己之力将整个人类族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描述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时,瓦萨里都用到了这个词。

在雕刻大卫像之前,二十三岁的米开朗基罗就已经因为圣母怜子像而一跃成为当代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二十出头时雕刻的巴克斯像,二十五岁时完成的圣母怜子像,与二十六岁的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的成长之路三部曲。

如果说,他在酒神巴克斯上雕饰出了欲望——在琢磨圣母怜子像时参悟了死亡与上帝之爱——那么大卫的眼睛就是一直以来驱使他不断精进的怒火之化身。

大卫像里有米开朗基罗的一部分灵魂。

或者说,那是米开朗基罗想要成为的样子,他真正的自传与自画像。

对于新生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来说,在这个时间点上重启大卫像还有另一重含义。

大卫是谁?

圣经中带领以色列人击败暴君哥利亚的英雄。

佛罗伦萨人要打倒的暴君又是谁?

答案不言而喻。

从这个角度来说,雕刻大卫不啻于与对他有很大恩情的美第奇家族决裂,并将自己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

共和国的统治者们试图借大卫给动荡的佛罗伦萨带来一种稳定。

此种稳定近于中庸,不同于美第奇的威压或萨佛纳罗拉式的宗教狂热。

换句话说,共和国的领导者们雇佣米开朗基罗,不光是要他雕刻大理石,更是请他重塑佛罗伦萨的「民族性」:一个富有生机的,奋起反抗暴君的,阳性的,父权的,敬神的,爱国的,严肃的,有道德的,被上帝所眷顾的佛罗伦萨。

大卫像之所以那么大,因为原本是要被搁在大教堂的顶上,从下往上瞻仰。

原本是要放在这里:后来因为太重,而且太美,大家觉得把它放在远离人迹的高处多少有点可惜。

放在哪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