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居然敢卖三千美元。”
霍奇森拿着齐东海新买的macbookair仔细端详。
二零零六年,美国已经从互联网泡沫破裂中稍微缓了过来。
现在正是次贷危机前夜。
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民间的通货膨胀。都有一股新的泡沫存在。
但即便是美国人霍奇森,对于苹果的新款笔记本售价如此之高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毕竟是苹果嘛。”
齐东海倒是对此早已习惯。
三千多美元的款式,拥有64gb的固态硬盘。
以此时此刻半导体产品的成本来说。
售价如此之高可以理解。
不过,就算是配备微型机械硬盘的低配版本。
也要1799美元。
能把东西卖到这个价格,还真是要靠苹果特有的溢价。
在苹果这家公司创立之初。
初代apple电脑和享誉世界的apple2时代。
曾经是普及型个人电脑的象征。
但自从Macintosh发售以来。
这家公司就树立起了贵且小众的品牌形象。
这种情况在乔布斯回归之后,修正为贵且时尚。
苹果死忠愿意为这个品牌而多花钱。
相应的,从iMac到ipod下来,一系列新产品都明显比同生态的竞争对手卖的要贵。
接下来即将到来的手机时代。
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对照。
深层科技所复活的雅达利品牌,可就没了这种待遇。
现在的雅达利,在游戏业界尚且算站稳了脚跟。
在硬件配置不逊于竞争对手的前提下。
售价也不敢超过竞争对手。
新一代主机,还处于补贴硬件的阶段。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
消费性电子产品方面,雅达利还几乎籍籍无名。
为此,从二零零五年开始。
深层科技扩展了在这方面的产品线。
当然,电子和电器产品,在二十一世纪初也经历了激烈的变革。
谋求大而全,不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齐东海身在日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日本逐步占据了世界影音设备的主要份额。
除了松下、索尼、日立、东芝之类大众消费品牌以外。
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但在专门领域有自己绝活的小公司存在。
比如说擅长制造家庭用音响设备的安桥(onkyo)。
这是一家设立于大阪的企业。
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他们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音响厂商行列。
但九十年代开始,市场环境产生了变化。
系统性定制安装的家庭音响系统。难以在一般公寓楼家庭普及。
在地窄人稠的日本,就更是只有少数拥有隔音条件的低密度住宅区住户才能够消费。
泡沫经济破裂后,这少数的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力又遭受重创。
此时的安桥,虽然还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资金。
但也不得不缩小企业规模。
生产工厂被转移到东南亚。
研发中心和总部也被集中到少数几栋建筑里。
企业持有的房地产被用来变现。改善现金流。
接下来,这家企业似乎就陷入迷茫之中。
各式各样的收购、重组、业务调整。
耗干了公司的现金储备。
面对ipod带来的数字音频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