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懒得与这些人争辩,只是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开了。
随后,姜茯谣又去接待了一些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这些人,大多对姜茯谣的举动表示赞赏,但也有一些人,比如一直对容珩心怀忌惮的几位王爷,则对姜茯谣的举动颇为警惕,认为她是在收买人心,笼络势力。
姜茯谣对这些人的心思洞若观火,但她并不在意。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容珩,为了他们共同的未来。
诗会进行到一半,书楼正式对外开放。
一群书生文人迫不及待地涌入书楼,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珍贵的古籍。
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发现了宝藏一般。
“天呐!这…这是孤本啊!”一个书生捧着一本古籍,激动得浑身颤抖。
“我…我竟然能亲眼看到这本传说中的孤本!”
“这…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另一个书生翻看着一本古籍,惊叹连连,“这些书籍,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这些书生文人,大多出身贫寒,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古籍。如今,他们竟然可以随意翻阅,甚至可以抄录回家,这让他们如何不激动?
很快,就有人提出想要借阅书籍回家。
“王妃娘娘,不知可否将这些书籍借阅回家?”一个书生小心翼翼地问道。
姜茯谣微微一笑,解释道:“这些书籍都是孤本,太过珍贵,恕不能外借。不过,各位可以在这里抄录,书楼提供笔墨纸砚,还有免费的茶饮。”
听到姜茯谣的话,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更大的欢呼声。
虽然不能借阅回家,但能够在这里抄录,已经足够让他们欣喜若狂了。
书楼里,书生们埋首抄书,神情专注。
窗外,阳光洒进,照在他们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
姜茯谣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
书楼的喧闹与花园的雅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戏台上的戏子咿咿呀呀地唱着,丝竹之声悠扬婉转,宾客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诗会打擂台的环节开始了,由几位德高望重的大儒担任评委,优胜劣汰,层层筛选。
最先上场的几位都是男子,你吟风,我颂月,诗句虽然工整,却缺乏新意,听得人昏昏欲睡。
几位评委捋着胡须,不置可否,显然对这些诗作并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