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外科钤1(1 / 2)

景岳全书 佚名 8208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经义(一)

属性:《痈疽篇》∶黄帝曰∶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

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

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不成,五谷不殖;径路

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

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

,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

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

矣。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

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颈,名曰

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

死矣。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治。发于

肩及,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

之。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

,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治之。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

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KT,

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

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FS草根各一升

,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发于股胫,名

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发于*,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

,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

治,十日而当死。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

;须其柔,乃石之者,生。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

阴者,三十日死。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发于内踝,名曰

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

痈,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

,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

衰,急斩之,不则死矣。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

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

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

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玉版篇》∶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

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

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黄帝曰∶多害者其

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

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寒热病篇》曰∶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也,背三,五脏之四,

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

,寒薄为,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留连肉腠,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为痔。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脉度篇》曰∶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

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

石者,亦从东方来。

《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

大气。邪溢于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

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

谷也。

《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

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

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

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

卫气留之,不得反,**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

归之,**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

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

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病能论》∶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

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

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帝曰∶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愈,其真安在。岐

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

所谓同病异治也。

《脉要精微论》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

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

不可治,惊者死。

《寒热篇》帝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然。岐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瓦斯

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

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

去,而绝其寒热。宜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黄

帝曰∶决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

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见赤脉

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通评虚实论》曰∶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民病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岁金太过,民病两胁下少腹

痛,目赤痛,伤,耳无所闻。岁木不及,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病寒热疮疡痱疹痈痤。

岁金不及,复则寒雨暴至,民病口疮。岁水不及,民病寒疡流水。

《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其病支废痈肿疮疡。卑监之纪,其动疡涌分溃痈肿。赫

曦之纪,其病笑疟疮疡。坚成之纪,其动暴折疡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鼻窒疮疡。太阳

司天,寒气下临,甚则肿,身后痈。少阴司天,热气下临,甚则疮疡。地有高下,气有

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脉候(二)

属性: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痛处,痈疽之谓也。

洪大之脉,其主血实,积热疮肿。凡洪大者,痈疽之病进也。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

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兼自利,尤有凶候。

数脉主热,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数者,为里热。诸紧数之脉,应发热而反恶寒者,

痈疽也。仲景曰,数脉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数者,生疮也。凡诸疮,脉至洪数

,其内必有脓也。

实脉,主邪盛,邪气盛则实也。痈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虚人,则最忌之,以正不胜邪也。

滑脉,多阳,或为热,或为虚。疮疡得此,脓未成者,可内消脓。已溃者,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散脉,为血虚有表无里也。凡疮毒脓溃之后,脉见洪滑粗散,而烦痛不除者,难治,以

其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

,谓其浮散无根也。

长脉,主阳气充实。伤寒得之,将欲汗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长则气治也。

芤脉,主阴虚血虚,脓溃后得之为宜,以脉病相应也。

弦脉,主肝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主切痛积癖。凡疮疽得此,则气血留滞,邪结不散,多为痛也。

短脉,主虚。经曰,短则气病,以其乏胃气也。疮疡脉短,真气虚也。诸病见之,皆为难治,尤不可攻也。

涩脉,主血虚气涩。疮疡溃后得之无妨。

沉脉,为阴。疮疡得之,邪气深也。

迟脉,主阳气不足。疮疡得之,溃后自愈。

缓脉,无邪。长而缓者,百病皆宜。疮疡得此,则易愈,以其有胃气也。

弱脉,主气血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之脉,凡沉迟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脉,主虚。真气复则生,邪气胜则死。疮疡溃后,微而和者,将愈也。

脉细,主阳衰。疮疡脉细而沉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虚脉,空而无力。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疡得之,只宜托里养血补气也。

软脉,少神元气弱也。凡疮疡之脉,但见虚迟软弱者,悉宜补虚排脓托里。

牢脉,坚强,阴之亏也。凡瘰结肿之类,诊得牢脉者,皆不可内消也。

结促之脉,凡阴衰则促,阳衰则结。大抵结促之脉,由气血俱虚而断续者居多。疮疡得

之,多宜托里。然有素禀结促者,又当以有力无力,辨其虚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不补。

右痈疽脉二十二种,大都微弱虚细迟缓短涩者,必气血皆虚,形精不足,俱当用补用托

,不可妄攻,无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

详审形证,或攻或补,庶无误也。

齐氏曰∶疮疡之证,若不诊候,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又曰∶脉洪大而数者,实

也。细微而数者,虚也。

河间曰∶脉沉实者,其邪在脏。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斋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

论证(三)

属性:凡疮疡之患,所因虽多,其要惟内外二字;证候虽多;其要惟阴阳二字。知此四者,则

尽之矣。然内有由脏者,有由府者,外有在皮肤者,有在筋骨者,此又其浅深之辨也。至其

为病,则无非血气壅滞,营卫稽留之所致。盖凡以郁怒忧思,或**丹毒之逆者,其逆在肝

脾肺肾,此出于脏而为内病之最甚者也。凡以饮食浓味,醇酒炙爆之壅者,其壅在胃,此

出于腑,而为内病之稍次者也。又如以六气之外袭,寒暑之不调,侵入经络,伤人营卫,则

凡寒滞之毒,其来徐,来徐者,其入深,多犯于筋骨之间,此表病之深者也。风热之毒其来

暴,来暴者,其入浅,多犯于皮肤之间,此表病之浅者也。何也。盖在脏在骨者多阴毒,阴

毒其甚也。在腑在肤者多阳毒,阳毒其浅也。所以凡察疮疡者,当识痈疽之辨∶痈者热壅于

外,阳毒之气也,其肿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

者其愈亦速。此与脏腑无涉,故易治而易愈也。疽者结陷于内,阴毒之气也,其肿不高,其痛

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领之皮,其来不骤,其愈最难。或全不知痛痒,甚有疮毒未形,而

精神先困,七恶叠见者,此其毒将发而内先败,大危之候也。知此阴阳内外,则疮痈之概,

可类见矣。然此以外见者言之,但疮疡之发原无定所,或在经络,或在脏腑,无不有阴阳之

辨。若元气强,则正胜邪,正胜邪则毒在腑,在腑者便是阳毒,故易发易收而易治。元气弱

则邪胜正,邪胜正则毒在脏,在脏者便是阴毒,故难起难收而难治。此治之难易,全在虚实。实者易而虚者难也,速者易而迟者难也。所以凡察痈疽者,当先察元气以辨吉凶,故无论

肿疡溃疡,但觉元气不足,必当先虑其何以收局,而不得不预为之地。万勿见病治病,且顾

目前,则鲜不致害也。其有元气本亏,而邪盛不能容补者,是必败逆之证。其有邪毒炽盛,

而脉证俱实者,但当直攻其毒,则不得误补助邪,所当详辨也。

华元化曰∶痈疽疮肿之作,皆五脏六府蓄毒不流,非独因营卫闭塞而发也。其行也有处

,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发于肌肉者脾之毒,发于骨髓者肾之毒,

发于筋膜者,肝之毒;发于下者,阴中之毒;发

于上者,阳中之毒;发于外者,六腑之毒;发于内者,五脏之毒。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

,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肤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成血虫。近肤者,久不愈,则传气成

漏。成虫,则多痒少痛,或先痒后痛。成漏,则多痛少痒,或不痒不痛。内虚外实者,多痛

少痒。血不止,则多死。溃脓,则多生。证候多端,要当详治。

伍氏云∶痈疽之疾有二十余证∶曰发、痼发、石发、岩发、蜂巢发、莲子发、椒眼

发、连珠发、竟体发、肠痈内发、脑背发、眉发、腮颔发、肺痈、瓜瓠发。大率随病浅深内

外施治,不可迟缓。初发如伤寒,脉浮而紧是其候也。

又曰∶五脏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疮证,有伤脏膜者多致不救。腑气浮行于表,故痈肿

浮高为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内陷为难治。

又曰∶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三寸至五寸为痈,一尺为

疽,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若脉洪数者难治,脉**者易治。初觉,宜清热拔毒。已溃则排

脓止痛。脓尽则长肌敷痂,当酌轻重顺逆而审治之。

马益卿《痈疽论》曰∶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营卫,

畅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阳用其形,阴用其精,此人之常数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则生热

,否则生寒,结则为瘤赘,陷则为痈疽,凝则为疮癣,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又五脏不和

,则九窍不通,六气不和,则留结为痈,皆经络涩滞,气血不流,风毒乘之而致然也。

薛立斋曰∶疮疡之作,皆由膏梁浓味,醇酒炙爆,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辏

,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营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伤而为患。当审其经络受

证,标本缓急以治之。

陈良甫曰∶外如麻,里如瓜。又曰,外小如钱,内可容拳。

善恶顺逆(四)

属性:痈疽证,有五善七恶,不可不辨∶凡饮食如常,动息自宁,一善也;便利调匀,成微见干

涩,二善也;脓溃肿消,水浆不臭,内外相应,三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亮,肌肉好恶分)

明,四善也;体气和平,病药相应,五善也。七恶者∶烦躁时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泻

利无度,小便如淋,一恶也;气息绵绵,脉病相反,脓血既泄,肿尤甚,脓色臭败,痛

不可近,二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睛明内陷,三恶也;喘粗短

气,恍惚嗜卧,面青唇黑,便污未溃,肉黑而陷,四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溃青黑

,筋腐骨黑,五恶也;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发痰呕吐,气噎痞塞,身冷自汗,

耳聋惊悸,语言颠倒,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五善者,病

在腑,在腑者轻。七恶者,病在脏,在脏者危也。

齐氏曰∶病有证合七恶,皮急紧而如善者。病有证合五善,而皮缓虚如恶者。夫如是岂

浅识之所知哉。然五善并至,则善无加矣。七恶并至,则恶之极矣。凡五善之中,乍见一二

善证,疮可治也。七恶之内,忽见一二恶证,宜深惧之。大抵疮疽之发,虚中见恶证者不可

救。实证无恶候者自愈。又凡脓溃之后,而烦疼不除,诊其脉洪数粗散者难痊,**迟缓者

易愈。此善恶之证,于诊候中,亦可知也。若发背脑疽及诸恶疮,别有五逆之证者,白睛青

黑而眼小,服药而呕,伤痛渴甚,膊项中不便,音嘶色败者,是为五逆。其余热渴利呕,盖

毒瓦斯入里,脏腑之伤也,可随证以治之。(出《外科精义》,宋齐德之着。)

陈氏曰∶病有甚而致生,有微而致死,病证难辨,死生何从决乎。答曰∶发背,溃透内

膜者死。未溃内陷,面赤唇黑,便污者死。烦闷者不治,溃喉者不治。阴患入腹者不治,入

囊者不治。鬓深寸许者不治。颐后一寸三分,名铣毒,亦不治。无此者生。流注虽多,疗

之必愈。(出《外科精要》,宋临江陈自明着。)

《发挥》曰∶大抵发背、脑疽、脱疽,肿痛色赤者,乃水衰火旺之色,多可治。若黑若

紫,则火极似水之象,乃其肾水已竭,精气枯涸也,决不治。又骨髓不枯,脏腑不败者,可

治。若老弱患此,疮头不起,或肿硬色夭,坚如牛领之皮,脉更涩,此精气已绝矣,不可治

,或不待溃而死。有溃后气血不能培养者,亦死。

立斋曰∶疮疡之证,有五善七恶。善者,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证。多因元气

虚弱。或因脓水出多,气血亏损;或

因汗下失宜,营卫消铄;或因寒凉克伐,血气不足;

或因峻厉之治,胃气受伤;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

可生,不可因其证恶,遂弃而不治。若大渴发热,或泄泻淋闭者,邪火内淫,一恶也。竹叶

黄汤。气血俱虚,八珍汤加黄、麦冬、五味、山茱萸。如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煎服。

脓血既泄,肿痛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旺,二恶也。人参黄汤。如不应,用十全

大补汤加麦冬、五味。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

三恶也。六味丸料。如或阴中有火,加炒山栀、麦冬、五味。如不应用八珍汤加炒山栀、麦

冬、五味。喘粗短气,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补

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参平肺散。阴火伤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肩

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汤加熟地、山药、山茱萸、五味。如不

应,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者,胃气虚弱,

六恶也。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如不应,急加附子。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

者,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更不应,

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炮姜。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

证也。急用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温补。此七恶之治法也。此外,更

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闭;或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

切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

仍寒。此血气虚极,传变之恶证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呃逆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