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就是藩王原先的封地依然归属于大明,由藩王继续管理!”
“而在大明境外,只要藩王建立的国家版图未超越大明,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大明的附属国。”
“换言之,藩王在其领地上可以称王,甚至自称皇帝,但一旦进入大明境内,他们仍需保持藩王身份。”
“作为附属国,每年自然要向大明进贡,至于进贡的具体规则,礼部已有详尽的规定,只需遵循执行即可。”
朱元璋与朱标对这突如其来的简易解决方案皆感愕然,未曾预想解决之道竟如此巧妙。
然而,他们不得不承认此法确实高明,既满足了藩王们的雄心壮志,又能确保大明国力根基稳固如磐。
然而,以朱元璋的睿智光很快觉察到了潜在的风险:
“倘若他们的疆域有朝一日超越了大明,那岂不是意味着我大明将沦为他们的附庸?”
这个问题犹如千斤重担压在他心头,他深知必须预先绸缪,以保万无一失。
尽管想象中四周环绕着由自己儿子统治的藩王们国,气势磅礴,看似安全无虞,但向来深思熟虑且多疑的朱元璋,自然会优先考虑最坏的可能性。
毕竟,即便是盟友关系的国家,也可能在瞬息之间转化为敌对状态。
若无法和平共处,以朱元璋的性格,唯有打到对方臣服为止!
赵行很敏锐地洞察到朱元璋内心的忧虑,当即进一步解析道:
“陛下应当坚信大明繁荣昌盛的前景,况且海外之国鲜有能与我大明抗衡者。”
“藩王们们虽各据一方,励精图治,但在他们逐渐强盛的过程中,大明亦不会原地踏步。”
“只要我大明持续进步,朝中君主贤明,文武百官皆非昏聩之辈,就断不可能出现附庸国凌驾于大明之上的情形。”
“待藩王们国真正强大时,我们可与其结为盟友,甚至亲如一家,同为朱家血脉,矛盾冲突自当有限。”
“这样的格局,总比四面楚歌被其他列强对大明充满敌意要安全得多。”
听罢赵行的一番剖析,朱元璋陷入沉思。
赵行的核心观点是劝导朱元璋应信任自己的儿子,并指出即使不改革藩王们制度,觊觎皇位的野心同样存在,而朱元璋更是不愿看到那种局面的发生。
朱标不同于其父,在对弟弟们深厚的信任和宠爱下,他的见解与赵行不谋而合,乐见弟弟们在外开创一番功业。
朱元璋无奈地轻叹一口气,“好吧,那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咱准了。”
话音刚落。
他转向赵行,又提出了新的顾虑。
“但是,你认为他们会乐意作为附庸国向大明进贡吗?”
“咱的儿子们个个都不是易于驾驭的角色,恐怕他们不会轻易接受。”
朱元璋明白即便藩王们成为附庸国君主,本质仍是大明的臣子,
这一点上与身为藩王们并无太大区别,也是他最终同意此方案的关键所在。
赵行对此却显得胸有成竹。
“陛下无需过于忧虑,创建一个王国并非易事!”
“藩王们身边的谋士军师虽然众多,但能力实属有限,难堪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