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国非是产粮大国,想要国库中粮食都给堆满了,那明显是不可能嘛。
“嗯,杜爱卿辛苦了。只是十年八年我们是等不了的,一旦大夏与大统互相奈何不了的时候,他们就会找帮手,那时就是我们做出选择之时。这个时间不要说是五年,便是三年都不会有,所以还是不要奢望的好。许爱卿,说说兵部的情况吧。”
“是。”兵部尚书许德勇已经五十多岁,为官多年,对于兵部的情况那是如数家珍,张嘴就来。
“如今我们兵部有战车两千辆、可用作战斗的戎马两万头、运输用田马五万头、大型战弩三千架、中型战弩六千架,箭矢大约六百万支,刀枪等兵器一百万左右数量...”
一个个数据由许德勇的口中给说了出来,看似是不老少,可实际上呢?
就比如说箭矢吧,六百万支而已。
若是武装六十万的军队,一个士兵只能带十支,的确是太少了一些。
但没有办法,这个时代科技不能说不发达,只能说完全与发达不沾边。所有的铁器都要靠铁匠一锤锤的砸下去才能成形,才能成为成品。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浪费其实也是蛮大的,很多辛苦打造出来的兵器,往往会出现不少不合格的事情,那就要回炉重创,使得各种器械的准备,想要加快也不行。
之前谁也没有想过大战,兵器制造就是不急不缓的态度,现在乍一需要,哪里能弄来这么多呢?
“大司马,说说军队的情况吧。”宣文宗并没有怪罪许德勇的意思。其实人家一直是上奏折要钱要人来着的,是他和杜老抠给压了下来,不给马儿吃草,怎么让马儿快跑?
“回皇上,现如今我们宣国有常备军三十万,地方兵六十万左右,如果形势需要的话,可以很快就从地方上再征召军队六十万,如此除了各地必要的留守军队,能用来用于战争的大约有一百万人左右。”
终于听到一个好消息了,对于两千万人口的宣国而言,可出征的兵力能够达到一百万,那是二十比一的比例,不能说是多高,但也不算是低了。
就像是唐朝开国时,全国人口数量约为一千九百万人,常备兵力八十万,后因战争需要,兵力最顶峰的时候达到了两百万,那便已经把一个国家的底子给掏空了一半,使得后来用了很多年,人口缺失的这个窟窿这才慢慢恢复。
宣国不是不能征集更多的士兵,只是那样一来,就要影响到地方上的正常发展。
“好,兵力这方面可以先考虑进行征兵,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而从即刻起,不允许一粒粮食向外售出,这件事情杜爱卿盯着点,同时你在与那些世家大族好好商议,看看能不能从他们手中多买一些粮食,以备急用。兵部要开足马力,动用一切的力量多多打造兵器,需要多少银子,送一个折子上来,朕来给批。”
了解完情况之后的宣文宗,就做出了要开足马力备战的决定。
备战不一定就是要打,但后世那句话说得好,有剑不用,和手中无剑那是两码子事。
三位重臣齐齐抱拳应是,而随着三人出了政务殿,有关宣国开始备战的消息也随之而传了出去。
这属于正常操作,是有备无患,其它大臣们知道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要说,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真正的世家大族们。
这些世家掌握着宣国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有个别的世家,光是族中的奴隶,便有十几二十万之多。
论起家族的传承,远比宣国建立的时间还要长,这些人才是真正可以左右宣国未来之人,便是在很多事情上,宣文宗也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就像是备战的消息一出,大世家们便一个个先都捂紧了手中的粮袋,大有一副坐等涨价的模样。
大战一起,再想从外面买粮食入宣境,那是不现实的,除非他们可以投靠大夏或是大统,不然的话,很多东西都只靠自给自足,如此一来,商品涨价就是必然之势。只要世家大族操作的好,狠赚一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要么很多人说,一旦发生了战争,吃苦受罪的永远都是百姓呢。
......
东关街三十六号,安平侯府。
贾平安正在授课。
没错,贾大公子开课了。
自从五公主找过来,把知道的事情都说了之后,一种叫紧迫感的东西就压在了贾平安的身上。
五公主如此的信任自己,贾平安不能负了对方。也可以说,对方的目的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他要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