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两国都在这里建立了海关关卡,控制境内的人员和物品在两国间流动。
作为九真郡守,韦达是非常懂这个关隘的重要性的。另外,他是苗人,从小就长在大山里。所以长山山脉在他看来,并不算什么高不可攀的地方。
杨林想用兵威压制扶南,逼扶南国和他谈判。所以韦达一上任,就驱逐民工和战俘,在隘口那边修筑公路和城池。做出要从这里开战的姿态。
扶南国那边一看,杨林的南越国要有大动作。也赶紧调兵遣将,也在对面修建关隘,准备阻挡住杨林的军队。
其实韦达只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在另一处地点,韦达通过一条山野小路,将杨林派去的使者几百人送到了扶南国。使者团带着杨林的国书和大量送给扶南女王的礼物。
此举一方面代表杨林想绕过吴广和扶南国女王谈判的想法,一方面也给扶南国提个醒。长山并不是天堑,我们南越国军队想过来,你想防也防不住。
事实上,扶南国柳叶女王也正为这件事发愁。
因为她收到消息,大凉军并没有守在原地,而是避开了日南,到湄公河三角洲去建城。
那地方也是扶南国的势力范围,但扶南国在那里的军事存在感比较弱。只有一些土邦生活在那边。
那些土人怎么抵挡得住大量正规军的进入。别看魏真的交趾军和大凉海军打仗不行,但打这些土邦还是手拿把掐。
三千降卒将湄公河沿岸的土邦一顿摩擦,然后驱使着那些真腊和马来战俘,又是修路又是建城,并且开荒种地,一副来了就不走的架势。
而且这些入侵者不仅建一座城,而是步步为营,逐渐深入到内地。如果不加以遏制,恐怕整个湄公河三角洲都被他们给占了。
这地方本来人就少,都是以村落或部落为主。
在当时,一个小国也就几千上万人。
三千大军,再加上几千战俘,这个数量很可怕了。而吴广还在不断用大型运输处从郁林和合浦运来移民在这里定居。
要造一个方国很容易。
而且最可怕的是,这个方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还有大凉帝国的工业做支撑,大凉海军做靠山。
所以虽然目前还没成什么气候,但如果放任不管,那不出三五年,妥妥的东南亚小霸王。以这个方国的发展趋势,会一直向北,直接威胁扶南国的中心地区。
扶南国没得到,日南郡没得到,现在又多出个劲敌来。再把湄公河那边的富饶平原丢掉,可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扶南国内形成了两大派。一派主张谈判,和大凉以及南越国和谈。划定疆域,不让大凉新建的方国继续北侵。另一派主战,意思是我们现在有这么多国家帮助我们,直接把日南郡抢过来。大凉知道我们的利害,就不会再继续经营那个方国了。
扶南女王知道现在主战派占优势,如果自己主张和谈,恐怕朝廷内部生变。
那就边打边谈吧。
以打促和。
于是,扶南国发兵,开始攻打日南郡。
此时,日南郡是由南越国大将高潜率军三千守卫,另外,在岘港也驻扎着一艘大凉海军舰船。保障基地还驻有三百多名士兵。
而扶南国组织的联军,总数有一万五千多人,还有一支由三百头大象组成的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