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祁镇脸上的笑意更浓,仿佛是想起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一样,道。
“所以,这就是皇帝犯的第二个错误!”
朱祁镇抬手竖起两根手指,口气变得越发自信。
“福建窝案!”
“当初,朱鉴对朕说起这桩案子的时候,曾经疑心这是皇帝要刻意将他调出京师之举,朕也有所疑惑,但是,毕竟勾结倭寇,兹事体大,所以,到最后朕还是觉得,这仅仅只是皇帝需要一个重臣出去整顿福建官场而已。”
“只是,如今看来,皇帝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布局开海了,福建官场污浊,多数人都和倭寇有所牵连,所以皇帝的想法是,先整顿福建官场,然后再议开海之事。”
“这……有什么不对吗?”
朱仪心里已经隐隐有所明悟,但是,面上仍旧是一副疑惑的样子,开口问道。
见此状况,朱祁镇摇了摇头,道。
“当然不对,所以朕说,皇帝还是太年轻了,仅凭一腔热血做事,朱仪,朕问你,若要开海,谁人得利最大?”
“这……”
朱仪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道。
“当然是沿海一带的百姓和商人,海禁一开,他们便可借此获利。”
“不错,正是如此。”
朱祁镇颔首道。
“此前朱鉴也曾将此案的一些情况说给朕听,如今沿海一带的这些假倭,大多都和当地的士绅有所牵连,而这些士绅的背后,有不少朝廷官员,有些在京中,有些在地方,当然,福建是最多的,一旦开海,假倭便可变成正经的商人,和他们有所牵连的官员,也不再是通敌之罪,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支持开海的。”
闻听此言,朱仪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恍然大悟,接着道。
“可是现在,福建窝案,再加上大军剿倭,已经将当地的士绅,还有和这些假倭跟走私商人有牵连的官员,都抓了个干净,朝中或许还有些人,但现在这个局面,他们必然不敢再有任何的举动,所以说,是皇上自己,把这些原本能够支持开海的人,一手给葬送掉了!”
眼瞧着朱仪终于明白过来了,朱祁镇面上笑意微收,道。
“便是如此,海禁是祖制,想要开海,朝中反对之人本就众多,现如今,皇帝自己把开海的助力全都抓了起来,你说,他这事情还能办成吗?”
细细的将前后思索了一番,朱仪道。
“陛下圣明,如此看来,皇上这次,确实要做无用功了!”
“倒也未必……”
听了朱仪的话,朱祁镇却摇了摇头。
见此状况,一旁的朱仪心中不由一阵无语,咋的,这背着你说,顺着伱说都不行呗……
不过这次,没等他问,朱祁镇就继续道。
“你刚刚说的也有理,经过了前面的几桩大案,群臣对于皇帝,早已经是惧怕不已,按照过往经验来看,这种大事,皇帝下了决心,就势必是要做成的,所以,就算是有大臣出面反对,恐怕也不会太多,大多数的朝臣,恐怕不会在此事上触霉头。”
那你前面说了一大堆是在干嘛……
朱仪的脸色有些凝滞,一时之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了。
这般神色,自然也落在了朱祁镇的眼中,他微微一笑,道。
“朕的意思是,这件事情能够在朝议上通过,但是……办不成,你明白吗?”
这句话说的有些绕口,但是,朱仪毕竟已经在朝堂上磨砺了这么久,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通过朝议,和能够推行下去,并不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