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是随口问起,却是想着心中的烦难,就着戏文,考较起孙儿来,“你看那秦业和庄雄都是猛将,二人争着去救保王护驾,若你孙儿是调兵遣将之人,该如何差遣?”
李弘想了想,猜着几分皇爷爷的意思了,他是这样回话的,“既然二人都是猛将,秦业年轻骁勇,庄雄老成稳重,何不一个打前锋,一个留守本营?这样他二人也不至于争斗,也可解了困局。这天下局面已定了大半,要冲锋陷阵的地方不如大胆起用些新人,还可为朝廷多锻炼些栋梁之材,皇爷爷以为如何?”
皇上听后,感觉这也是个法子。
潘茂广功劳既大,不如把他召回京城,把潘云龙留在前线,让年轻人多立些功劳,到时多封赏封赏他,也就是了。
京城毕竟还是要人镇守的,有个老将在此,一来稳定人心,二来可以让太子和皇太孙跟他多多亲近,联络感情,说不定还能有更好的效果。
待回了御书房,皇上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布兵图,召来几位重臣商议一番过后,做出决断。加封潘茂广为太子太傅,召其还朝,将军政要务交与军中副帅庞彦清,命其带领部将,继续收复失地。
这个庞彦清说起来也是名门之后了,自己也很有几分本事,做事稳扎稳打,四十不到,就爬上军中副帅之职,很得潘茂广的器重,也一直有意扶植他做自己的接替人。
当然,潘茂广培养的年轻人不止他一个,但皇上决定起用庞彦清,还有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东宫太子妃庞氏可是庞彦清的亲妹,这个关键时候提拔他,不怕他这个做哥哥的在前线不卖命。
如果要把军权分散一些,皇上当然还是想分到与太子更为亲近的人手中。
他这个决定当然有他的道理,可也招致朝中一些性情耿直之人的异议。因为临阵换帅,可是兵家大忌。庞彦清这个人做事守成有余,可若是论进行兵布阵,他比起潘茂广来说,却略显拘谨,带些几分文人气。说白了,就是不够狡诈,遇上个同样讲理的敌人还好,要是遇上个不讲道义,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就要吃大亏了。
可是皇上反复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决定,他也有自己的道理,“年轻人,没有不吃几回亏,打个败仗的。若是让他在前线吃点亏,能长点本事,从长远来看,却还是能给社稷江山将来带来好处的,朕的这番苦心,你能明白么?”
这番推心置腹的话,是太子私下来宫里求他收回成命时,皇上说给太子听的。
太子听皇上老爹这么一听,就毫无办法了。只得听命行事,只是交待太子妃,速速修书一封给她大哥,要庞彦清不可焦躁冒进,多多听取众人的意见,做好这个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