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遣宋使(2 / 2)

🎁美女直播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

如今,自然要有样学样。

陪着两宫,在后苑内,游玩了一个多时辰,将那园林四周都看了一遍,又传了几个主管园林工程的内臣问了话,同时赏赐了今日在工作的工匠后。

赵煦就在两宫以及诸位太妃簇拥下,回到了庆寿宫。

并在庆寿宫中,陪着两宫吃了晚膳,他才与向太后一起,拜辞了太皇太后。

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宫阙路上。

一路上,向太后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赵煦见着,心有所悟,便在到了保慈宫,服侍着向太后进内寝的时候,问道:「母后方才在路上,可是有话要嘱咐儿臣?」

向太后叹了口气,道:「也没什麽……」

「只是,总有些心慌……」

赵煦看向向太后,道:「母后缘何心慌?」

向太后摇摇头:「可能是吾想差了吧……」

她看着赵煦的小脸,心中叹息一声。

知子莫如母!

尽管,她和这个孩子,至今也只做了两年的母子。

可这母子连心呐!

这两年来,向太后是日日都关心这个孩子。

夏天怕热着了,冬天怕冷着了。

特别是去年冬天,赵煦住在保慈宫的时候,她有些时候一夜要起来三五次,差人去看看这孩子有没有睡好?有没有盖好被子?

所以,她对赵煦的行为,也是最敏感的。

就像今天,平素都不怎麽去后苑的赵煦,今天忽然就去了。

而且,是挑着她和太皇太后以及诸位太妃们都在的时候。

而且,一直陪着她们说话,还别出心裁的哄着她们开心。

这孩子,本就心思深,想法也多。

如今忽然来这麽一个反常的举动,由不得向太后内心不慌。

赵煦听着,却是服侍着向太后坐到了内寝的床榻上,道:「儿虽非是母后所生,但儿却是母后所养,更是母后所亲保的……」

「母后与儿,虽非亲生母子,但胜却亲生母子!」

「吾知道!」向太后悠悠叹息着:「故此,吾才日日牵挂着六哥……就怕六哥没吃好丶睡好,伤了龙体……以后无颜去永裕陵与先帝相见!」

赵煦听到这里,低下头去:「母后放心,儿定会谨记母后教诲,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早些长大,也早些给母后生几个大胖孙子……」

向太后听到这里,终于笑了,她伸手了摸了摸赵煦的头,道:「母后如今,就等着六哥给母后多生些皇孙……在这宫中,看着皇孙们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这样将来,到了永裕陵,见了先帝,也能无愧了!」

……

出了保慈宫,赵煦叹息两声。

向太后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他能猜到一些。

若是寻常人家,看在向太后的面子上,也看在亲戚情面上。

赵煦兴许也就饶过张敦礼这一遭了。

奈何,他是皇帝,是天子!

对皇帝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事情,却必须上纲上线,发现苗头就将之掐灭丶打死!

很不幸,张敦礼的事情,就属于后者。

倒不是因为他在向太后面前胡说八道。

这样的话,他最多是大嘴巴。

赵煦顶天了,也就惩戒一番,了不起和郭献卿一般,叫他去太学里走了一遭。

可,这个张敦礼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很大啊!

他和制造政治谣言的和尚有一腿。

而且,他还愿意给这个和尚当传声筒。

这是什麽?

他在传播谶讳!企图用谣言来乱政!

所有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在这种事情上,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发现苗头,就必须掐死,打死!

更何况,赵煦现在怀疑他可能还藏着其他心思。

一旦这个怀疑被证实,那麽,张敦礼的罪名,可就要加上一条——图谋不轨,甚至是阴谋叛逆了!

就像当年的赵世居一案!

所以,赵煦才说,他是赛斯黑,是阿其那!

……

明州港。

一艘从日本来的船舶,缓缓靠岸。

甲板上出现了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

随着他的出现,顿时就吸引了不少市舶司官员的目光。

「一个日本和尚?」

「又是来我大宋求法的吧?」

自十馀年前,日本高僧成寻入宋求法后,有关日本僧人的传说,就在两浙地区流传。

主要是成寻的佛法修为,确实很深厚。

他在大宋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于是,便有官吏上前,准备迎接又一位从日本来的高僧。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麽强烈的弘法意愿。

实在是当朝天子有恩旨——诸市舶纲首能招致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丶十万贯丶二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只要市舶司的官员,能够招商引资,达到五万贯丶十万贯的,都给授给官身。

而且是文官官身!

虽然,大都只是不入流品的小官——只有达到二十万贯及以上者,才许授给选人判司薄尉。

在这个官本位的大宋社会,这就实在太香了。

但这依然,让各地市舶司的小吏们血脉偾张。

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尽所有的招揽商贾,以求尽快达到授官的额度。

所以,在明州,已经有勇敢的人,自告奋勇的跟随从南洋甚至天竺丶大食的人商贾,跟着这些商贾的海船,踏上了前往异域远方的漫漫长路,只为博一个官身。

而明州官府,对此非常支持。

愿意去的,只要申请,都给官牒,证明其官方身份。

当船舶靠稳,官吏们正欲上前,那僧人就已经率先一步,对着迎上来的官吏唱了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一开口,就是纯正的中原正韵。

「日本国遣宋使,比叡山延历寺主持赖缘,奉日本国国主之命,来大宋国参朝!」

正是熙宁年间,跟随成寻入宋求法,在成寻于元丰四年圆寂后,携其舍利丶遗物归国的成寻弟子日僧赖缘。

当年,他不仅仅是作为成寻弟子归国。

同时他还有着大宋特使的身份——他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了,大宋天子写给日本国王的亲笔信以及御物。

此番,他则作为日本国王遣宋使,从日本出发,经过漫漫海路,沿着琉球列岛组成的岛链,终于抵达了明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