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
两辆黑色轿车低调的驶入九所。
此时的九所门口,以丁顺年为首的一行人排成两列,许学明在他身后负手而立。
“来了。”
丁顺年精神一震,快步迎了上去,不知所以的许学明紧随其后。
昨天检验完车床后,下午丁顺年就嘱咐他今天一定要早起,陪他来接人。
一开始他还有些疑惑,但是今天看到这阵仗。
来的该不会是方毅吧?
许学明猜的没错,今天过来的正是方毅。
对于许学明这个后起之秀,方毅早有关注。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知道许学明这个小子竟然还是个翻译人才。
前段时间外文局说他不厚道抢人的时候,他还纳闷怎么回事呢。
后来一查,发现这小子竟然还是个翻译天才,并且已经拿到高级翻译员身份了!
这简直让方毅的好奇心拉到极点。
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孩子,是如何在没有那么多资源的情况下,有如此的知识和能力的。
特别是在机械方面的知识,已经不能用天才来形容,简直就是个妖孽。
就好像这一切都是他早已知晓的一样。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他们下属的研究所还是私人企业。
像他这样不管做什么,都能一次成功的案例,非常非常的少见。
哪一个不是需要大量的试错,不断的改正,最后才能得到一份勉强满意的成果?
这许学明倒好,说要搞手枪,两个小时就搞出来了,关键还能用,而且好用。
说要搞车床,一个半月,也搞出来了。
而且还是最顶级的,国外连样机都不愿卖给他们的那种!
上周丁顺年跟他汇报,说车床研制成功的时候,方毅兴奋的恨不得一蹦三尺高。
或许很多人觉得,不就是把加工精度提升了几个微米吗?
以前最高也能达到10微米,跟现在的1微米差别也不大啊。
这有什么好值得高兴的?
然而在机械领域,一点细微的差别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结果。
哪怕是精确到1微米的加工精度,夏国都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达到。
直到三十年后,夏国在车床加工精度方面,才能达到甚至超过1微米。
更高的加工精度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的提升,还有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尤其是现在国家想搞航空航天的情况下,很多精密零部件都不得不寻求外企帮助。
价格高昂不说,还贼啦慢,就是拖。
可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技术掌握在人家手里,谈判空间本就不大,为了不受影响也只能妥协。
现在他们也有了同样的技术,那就意味着,他们不必在看人脸色。
等到其他种类的数控机床也改进完毕,夏国在机械方面将真正进入世界一流级别。
而这一切的改变,不是因为那些在机械行业深耕多年的老学究老前辈。
竟然是因为一个连二十岁都不到的毛头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