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原本不叫武训的,1838年,他生于清道光年间,因在家排行老七,原名武七。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七岁丧父,打小乞讨为生,求学不得。
因为读书少,不识字,武训早年吃过很多苦。去当佣工,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
吃尽文盲苦头,武训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一边乞讨,一边筹谋着求学、办私塾。
他省吃俭用,生活朴素得像是个苦行僧一样,同时把辫子剪了,仅留额上一小辫,打扮得像是小丑一样,以求获得更多的施舍,行乞那些年,武训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渐渐积攒下了财富。
30岁时,武训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年50岁的武训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
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1896年,时年58岁的武训因患重病,在他一手创办的御史巷义塾中病逝,出殡当天,山东、馆陶、临清三个县的官绅学子乡民几乎倾巢出动,据说,超五万人为其送行,影响力可见一斑。
1906年,清廷下诏国史馆为武训立传,山东衙门还专门建造了武训祠,为其立碑纪念,民国期间,政府又专门为其立了塑像,并建武公纪念堂,武训事迹被列入民国教科书,据说,当时有七个省,超三十多个学校是以武训的名字命名的。
至此,武训的形象已经在民间深入人心,堪称平民教育的神。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在特殊年代,因为一些无法详述的原因,其被定义为“在万恶的封建社会中,武训这种底层人物,不寻求革命推翻旧社会,反而帮助统治者助学育人,这是助纣为虐。。。”,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劳动人民的大叛徒。。。
于是,武训名声很快就臭了,甚至于武训在山东的坟墓都被挖了,棺椁被抬出来,游街示众。。。
86年,武训被平反,名誉又被恢复。。。
类似武训这种神,在我们泱泱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只是“神”的影响力有大有小,有的历经百年千年不衰,有的,已经翻车。。。
2004年8月下旬,刘彦明下面的金毛跟人起了争执,争执的原因是一场有关神的辩论,那是被国人捧上神坛的另一个神,他叫李小龙。
喜欢南方黑道往事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南方黑道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