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正喊出“20万以下的L4级别全智能驾驶“的宏伟目标后,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战。
起初,大多数人对方正的宣言嗤之以鼻。
著名汽车评论家张凯在一篇文章中尖锐指出:“新创虽然是一家很有潜力的企业,但他们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积累,恐怕还远不足以支撑如此激进的目标。
L4级自动驾驶在技术难度上是指数级的提升,需要在感知、决策、执行等多个环节实现突破。
新创在这些方面,恐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业内专家也纷纷撰文分析,认为新创在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上都难以支撑如此激进的目标。
易车网的首席评论员李伟举例说道:“就拿激光雷达来说吧,这可是L4级自动驾驶必不可少的硬件。
可就目前来看,车规级的激光雷达少说也要几万块。
新创要想把整车成本控制在20万以下,在硬件成本上就已经是个巨大的挑战。
更何况,他们在算法、供应链等方面,也都还相当薄弱。“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则指出:“新创虽然融到了一大笔钱,但离实现L4级自动驾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这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动辄就是百亿级的烧钱。
新创能撑得了多久还很难说,毕竟投资人的耐心是有限的。
如果短期内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成绩,融资恐怕会愈发困难。
而且目前来看,新创并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投资。
这在汽车行业是绝无仅有的情况,目前新创是方正一个人独资持有。
也是一种很危险的情况。“
除了技术和成本,专家们也列举了一连串的其他难点和障碍。
一位不愿具名的整车厂高管就表示:“自动驾驶还面临着诸多法律和监管方面的障碍。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没有一套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L4级别的无人驾驶。
一旦出现事故,究竟是车企、供应商,还是车主来负责?这些都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没有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之路恐怕会举步维艰。“
消费者的接受度,是另一个被频频提及的问题。
汽车之家主编贺钧对此分析道:“自动驾驶的确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此还处于观望状态。
毕竟这关系到生命安全,谁都不想拿自已做'小白鼠'。如果不能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消费者很难买账。
新创要想以此为卖点,恐怕还为时尚早。“
一位汽车营销专家王磊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L4级自动驾驶的确很吸引眼球,但对普通消费者的实用价值还有待商榷。
停车、加油、充电,这些才是大多数消费者每天都要面对的刚需。
新创如果不能在这些'基本功'上拿出看家本领,色厉内荏喊口号,只会让人觉得不靠谱。“
还有一些声音,则从战略层面对方正的目标提出了质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尔街分析师指出:“新创虽然资金充裕,但在整车制造方面可以说是'零基础'。
供应链、工厂、品控、营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从头搭建。
以新创目前的体量,很难在短时间内补齐这些课。一味追求'六亲不认'的速度,最后搞不好会釜底抽薪、竹篮打水。”
就连马斯克,也特意在x上发布了一条推特。
“我竟然在和一个精神有缺陷的人在做无谓的争锋和对抗。”
“我应该把时间放在更有用的地方去,而不是和一个病人争辩。”
“我的错。”
面对这一连串的质疑和“唱衰“,方正显得异常淡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然表示:“对质疑的声音我早有预料,但这无损我们的决心。
事实上,每一个伟大的创新,都要经历质疑和否定。当年马斯克搞特斯拉的时候,也没人看好他。
但他用业绩证明了电动车的可行性。我相信,智能驾驶也一样。“
“我们对L4级智能驾驶的信心,来自于我们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超前布局。这些'底牌',是外界还不知道的。
等到我们吧技术成果逐一亮出来时,所有的质疑都会不攻自破。
到时候,那些看衰我们的人,恐怕都要重新审视自已的判断了。“
方正的雄心勃勃,在业界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一时间,支持者和反对者论战不休,新创俨然成为了舆论的风暴眼。
面对外界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嘲讽,方正显得异常坚定。
“让他们说去吧,我们只管把自已的事情做好。做出了成绩,自然会用事实说话。“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高层也开始对方正的决策提出质疑。
一次高层会议上,几位副总裁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问题。
“方总,咱们这么高调地喊出L4级智能驾驶,真的靠谱吗?
就算我们技术上能做到,可是成本、法规、消费者接受度,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啊。“
一位分管产品的经理陈亮,语气中透着几分忧虑。
“没错,咱们才刚刚起步,就要挑战这么前沿的技术,会不会操之过急了?
万一实现不了,公司的声誉可就毁了。到时候投资人和消费者的信心,可就难以挽回了。“
另一位负责市场的李娟,也表达了自已的担忧。
其他几位高管也纷纷点头,脸上都写着不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