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已经在库房里堆成小山,墨水则是用一个个酒壶充当容器进行盛装。
当天,他们就刻字开始印刷。
萧景炎直接舍弃了费时费力的雕版,启用活字印刷。
于是,又一批老百姓在他的教导之下,掌握了这项技术。
教材也被轻松的印刷出来,装订成册。
三天以后,第一批学生陆续入学。
这次,萧景炎选的,大部分都是十二岁以上的学生。
因为人手暂时不够,要是每一个都从娃娃抓起,等这群人学到科举的年纪,黄花菜都凉了。
他特意寻找那些有一定基础,但是没有资格参与科举考试的人,给他们一个参考的机会,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传播新思想,让他们重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萧景炎经过简单的考核之后,将这些学生分成了三个班。
就是小学初中高中。
高中人数最多。
因为萧景炎眼下,最缺的就是人才,必须得想办法让他们速成。
他干脆把小舅子杨怀玉都塞了进去。
萧景炎必须得确保,自己选拔 出来的官员,都是稷下学宫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同的学识和性养,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萧景炎相信,以这些人渴望出人头地,奋而好学的毅力,很快就会有一群可以参加科举,并有机会金榜题名的考生就会出现。
只要他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能够立于朝堂之上,哪怕一开始地位不够高,但量变引起质变,整个局面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